DC娱乐网

通背拳传人赵鸿刚沙特世界扇耳光大赛第三掌被KO晕厥送医缝五针,传统武术实战能力再引争议

10月31日,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举行由UFC总裁白大拿创办的“Power Slap 17”世界职业扇耳光大赛,中国选手赵鸿

10月31日,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举行由UFC总裁白大拿创办的“Power Slap 17”世界职业扇耳光大赛,中国选手赵鸿刚在第三回合被哈萨克斯坦对手阿曼塔耶夫一掌击倒并失去意识,裁判当即终止比赛。

开赛第一回合,阿曼塔耶夫率先出手,左掌击中赵鸿刚左眉弓,伤口当场出血,医疗人员检查后允许其继续,赵鸿刚回扇时对手出现缩脖卸力动作,被裁判要求补打一次,但未形成有效重击。

第二回合赵鸿刚仍先被击打,同一眉骨位置再次开裂,血流加剧且左眼眶迅速肿胀,他坚持完成回扇,仍未击倒对方。

第三回合轮到阿曼塔耶夫先攻,改用左手扇向赵鸿刚右颊,赵鸿刚受击后身体僵直倒地,现场画面显示其面部惨白并出现短暂抽搐,裁判读秒判定KO。

赛后赵鸿刚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报平安,自述经医院CT检查“无脑震荡,颧骨轻微骨裂,左眼眶缝合五针”,并计划于比赛当夜乘机回国。

扇耳光比赛最早可追溯至2010年前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民间节庆“力量秀”中的暖场环节,当时两名壮汉隔桌互扇,直至一方退赛或昏倒,现场以“谁的下巴更硬”取乐,并无正式规则与医疗监督。

2017年起,赛事组织者将片段上传至社交媒体,凭借“一掌KO”视觉冲击迅速爆红,其中体重三百三十斤的农夫瓦西里·卡莫茨基多次首轮扇晕对手,被网民封为“耳光之神”。

赛事由此走出地方集市,进入莫斯科室内场馆,并出现门票、奖金与体重分级雏形。

UFC总裁达纳·怀特(Dana White)自称2017年在社交媒体首次看到俄罗斯地下耳光视频后即被吸引,认为其具备与综合格斗同级的商业潜力。

遂决定将其正规化、电视化,并与华纳兄弟旗下TBS电视台签订播出协议,自2023年1月18日起以连续剧形式在美国黄金时段播出。

赛事规则极为简洁,两名选手隔桌站立,通过掷硬币决定先攻顺序,轮流用张开的手掌扇击对方脸颊。

防守方双手必须背在身后,禁止躲闪、缩脖或格挡,否则被判犯规。

每场比赛最多三回合或五回合,先造成对手无法于60秒内恢复站立即获胜,裁判可随时因选手出现脑震荡迹象终止比赛。

官方称选手平均单场仅承受3—5次重击,故“比拳击安全”,但医学界统计首季56名参赛者中44人出现肉眼可辨的脑震荡征象,比例高达78.6%,因此持续遭受“慢速脑损伤实验”批评。

尽管争议不断,Power Slap在TikTok等短视频平台累计播放量已突破11亿次,成为北美社媒流量增长最快的体育IP之一。

赛事亦引入体重分级、医疗监督、现场博彩及冠军奖金体系,试图复制UFC的成功路径。

36岁的赵洪刚,网名“铁臂阿刚”,1990年出生于山东莒县,16岁起随当地拳师习练祁家通背拳,后拜入河北保定“鸽武缘”一脉,被门派认定为第九代传人。

2020年起,他因在网络短视频中徒手掰弯扳手、用指节开易拉罐而迅速走红,平台粉丝累计超过两百万,被网民称为“扳手哥”。

2024年5月,他首次登上职业擂台,在东京耳光对抗赛中以1分30秒KO日本选手,拿下个人首场国际赛胜利,并借此获得Power Slap联盟合同,成为首位进入世界职业扇耳光排行榜的中国运动员。

此次失利再次把“中国传统武术能不能实战”推上舆论风口。

有评论指出尽管通背拳“甩鞭劲”在扇耳光规则下尚能发力,但赵洪刚颈部防护与抗击打明显不足,“杀伤力与抗打能力在职业选手面前不堪一击”,难免让人感叹“花架子”标签仍未摘掉。

有格斗教练进一步分析,赵洪刚平日训练侧重“爆发”而缺乏“被打”环节,国内又找不到足够强度的陪练,导致头部遇重击即失控晃动,其落败“是传统武术训练体系与现代高强度对抗脱节的直接体现”。

部分网友亦认为,比赛虽存在对手疑似犯规、规则局限等变量,却基本映照了“专业与业余的天差地别”,赵洪刚用实战结果“又一次证明传统武术干不过现代搏击”。

也有观点提醒,扇耳光只比拼单点打击与抗头震能力,并不能涵盖武术的全部实战技术,但传统门派若继续回避真实对抗、缺乏科学数据与系统实训,“实战价值”恐难摆脱被质疑的命运。

个人认为传统武术并非注定落后于西方搏击,关键在于能否主动变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其赋能。

李小龙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便提出“以无法为有法”的截拳道理念,把咏春拳的贴身快打与西洋拳击的步法身法、跆拳道的高腿、击剑的直线突刺熔于一炉。

更借助当时刚兴起的肌电监测、高速摄影与重量训练,系统强化爆发力和反应速度,使东方技法在欧美擂台同样具备一击制敌的杀伤力。

今日的运动生物力学、压力传感、AI动作捕捉与数据分析,为传统武术提供了更精准的改进路径。

通过三维测力台可量化通背拳“鞭劲”的峰值与传导效率,利用高速摄像与肌电同步,可找到形意拳“崩拳”发力的最优关节序列。

配合颈项抗阻训练与神经反应灯,也能让太极推手在瞬间化力的同时保持头部稳定,从而适应现代对抗的强度。

只要打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桎梏,以开放心态拥抱科学训练,传统武术完全可以在保留哲学内核与文化神韵的基础上,再度提升攻击力与实战价值,这正是李小龙精神留给当代传武的最大启示。

其实,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从来不只在擂台胜负。

通背拳讲究“身如游龙、劲似鞭梢”,举手投足间训练的是呼吸与意念的合一。

少林拳讲“禅武一体”,在站桩、冲拳里磨炼专注与沉静。

太极拳更以“以柔克刚”诠释顺势而为的处世智慧。

千百年来,武术贯穿的是中国人的生活节律,晨起一套拳,舒筋活络,疏通的不只是经络,更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师徒口传心授,传递的不只是招式,更有“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敬畏。

它教人面对压力时沉肩坠肘、收放自如,也教人处世时留有余地、不逞血气之勇。

擂台可以限定规则,却无法衡量这种“以静制动”“以礼驭力”的人生哲学。

胜负只在一时,武术给予练习者的自律、包容与敬畏,却融入血脉,成为中国人面对世界的那一份从容与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