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遇见这样的伴侣,他们并肩坐着,手指无意识地绞紧,像两株渴望交缠却找不到方向的藤蔓。调查数据显示,国内约有三分之一的伴侣正经历着“低亲密接触”的婚姻状态。当拥抱代替了耳语,当晚安吻变成惯例,那些曾经炽热的联结渐渐褪色成相敬如宾的剪影。
有些伴侣相处日久,肌肤相亲的频率像退潮的海水缓缓下降,直至剩下月光下湿润的沙痕。这种“低亲密状态”对每对伴侣的意义各不相同。有些灵魂本就对肢体亲昵需求不高,他们在深夜的谈心、风雨中的扶持、共同养育的花草里已获得足够的滋养。但另一些伴侣却将身体的交融视为爱的语言,当这种语言逐渐沉寂,心底会浮现被拒绝的凉意,仿佛在并肩同行的路上,突然发现对方走进了你看不见的雾里。
然而促成这样的状况,除了日常沟通的情感破坏、养育子女的疲累、柴米油盐话题的纷扰、工作压力造成亲密阻断,也包括许多人从婚姻开始就无法温存,也有人是在亲密功能上出现障碍,这些都是断送夫妻之亲的可能原因。
真正决定关系走向的,从来不是亲密接触的频率,而是两颗心是否仍在对话。我见证过许多伴侣通过坦诚的自我揭露、心理疏导、行为训练、非言语的肢体对话练习,重新找回了专属的亲密时光。
倘若你们曾尝试在睡前留出十分钟分享当天的云卷云舒,试过重新约会时在桌下悄悄勾住手指,却依然感觉像在雾中寻找彼此——或许可以邀请专业的陪伴者,为你们点亮一盏灯。作为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与伴侣成长指导的疗愈师,我始终相信:每段关系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律,重要的是找到属于你们的心跳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