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七年拉锯!一家公司注销后,亿元税款还能追回来吗?

七年拉锯!一家公司注销后,亿元税款还能追回来吗?一场围绕上亿元税款的追征战役已在山东半岛持续七年之久,至今仍深陷僵局。事

七年拉锯!一家公司注销后,亿元税款还能追回来吗?

一场围绕上亿元税款的追征战役已在山东半岛持续七年之久,至今仍深陷僵局。事件的焦点指向早已完成工商税务注销的青岛蓝海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海集团”),以及其在滨州市无棣县被指涉嫌偷逃的巨额税款的问题。

这场征管困局的源头,可追溯至十余年前无棣县的新区建设。2005年至2011年间,蓝海集团承接了当地道路、桥梁、公园等一系列市政工程,累计收到工程款超过5亿元。其中部分款项以八百余亩土地使用权抵顶,蓝海集团随即将这些土地转让给六家房地产公司。然而,这些转让所得却未依法进行纳税申报,最终被举报至税务机关。

2017年12月25日,山东省地税局以鲁地税举交〔2017〕30号交办函,将案件移交滨州市地税稽查局。稽查结果显示:蓝海集团转让土地收入达2.59亿元,计税基数为2.28亿元,涉及营业税、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多个税种未依法申报,构成偷税事实的问题。

随着国地税合并,这笔悬而未决的税款问题继续发酵。2019年11月3日,无棣县税务局依据滨税稽交〔2019〕16号函,对蓝海的偷税行为重启调查,最终出具的稽查报告与先前结论完全一致。

令人深思的是,在相关交易尚未完全履行、纳税义务明显存在的情况下,蓝海集团却早有准备地启动了“撤退计划”。2011年底,该公司申请注销税务登记;2016年11月,又申请工商注销——这两项申请均获得了相关部门的核准。更值得玩味的是,在其清算报告中,股东焦提宏与舒高翠(夫妻关系)公开承诺“债权债务已清算完结”“不存在应缴未交的税款”,并声称除清算报告外再无其他债权债务。

尽管公司法人资格已被注销,但其遗留的税收问题如定时炸弹般接连爆发。自2017年起,五起实名举报层层递进,不仅指向蓝海集团,更直接揭露其实际控制人焦提宏一系列涉嫌偷逃税款的行为。

首次举报直指基础偷税事实:蓝海集团在承建市政工程期间取得的5.15亿元工程收入,加上土地转让收入2.59亿元,合计超过7.7亿元的收入未依法申报纳税,构成了整个偷税链条。

第二次举报揭露了更具争议的事实:在公司已注销的背景下,股东焦提宏于2020年1月从无棣县政府及相关方处取得3000万元款项。税务专家指出,这笔款项本质上属于公司收入,理应先由公司完税后才能分配给股东。若此种做法被默许,无异于为不法商人偷逃税款开辟捷径。

第三次举报显示,焦提宏于2024年8月再次取得一笔高达1.6487亿元的巨额收入,资金来源明确,却依然未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其漠视税法的态度可见一斑。

第四次举报提供了司法证据:多份生效判决书确认,焦提宏依据(2017)鲁16民初48号判决取得577万元,依据(2017)鲁16民初440号判决取得4226万元,合计近5000万元的应税所得始终未申报纳税。

最近于2025年8月的第五次举报指出,焦提宏依据(2022)鲁1623执81号执行裁定书取得90万元收入,同样未履行纳税义务。这一系列举报共同勾勒出一条持续多年、手法隐蔽的偷税路径。

然而,面对证据链完整的多次举报,青岛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的处理态度却令人费解。该局仅以“企业已注销”为由将案件作“暂存待查”处理,既未向股东焦提宏下达催缴文书,也未开展实质性调查。这种消极应付不仅引发了举报人对执法公正性的质疑,更损害了税收法律的权威性。

蓝海集团事件绝非个案,它尖锐地提出了如何有效封堵通过公司注销逃避税收责任这一监管漏洞的紧迫课题。破解这场持续七年的困局,不仅关乎上亿元国家税款的安全,更是对税收法治严肃性的一次重要检验。目前,举报人呼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尽快推动案件取得实质性进展——因为这不仅关乎一笔税款的归宿,更关乎社会对税收公平正义的信念。

来源:微博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222317881163869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微博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作者的观点和立场,故本作者对其真实性不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有侵权或者不实信息可提供材料联系平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