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的自动化革命,正在进入“智能体时代”。
从交易撮合到投研分析,从信贷风控到客户运营,智能体(AI Agent)正在悄然重塑全球金融体系的底层逻辑。
据行业研究显示,2025年全球金融智能体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美元,其中银行业渗透率高达62%,亚太与北美作为核心市场,前者贡献了全球35%的市场份额,后者则通过监管创新加速技术落地。
但一个问题正在浮出水面:在这场全球金融智能体竞赛中,谁真正走在前面?
早期的金融自动化工具大多集中于RPA流程执行和数据采集。如今的智能体则更进一步,能在理解业务语义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分析、判断、执行三步闭环。例如在资产配置、风控建模、舆情预警等高复杂度场景下,智能体不仅“执行任务”,更能动态学习与自我迭代,这意味着它从“脚本机器人”升级成了“智能员工”。

一、国际阵营:算法领先,但本地适配难题仍存在
1、IBM WatsonX Assistant
作为早期AI在金融领域的代表,IBM的智能体产品主攻风险分析与智能客服,曾在美国银行、瑞银等大型机构中部署。WatsonX的优势在于算法深度和行业模型的完备性,但由于接口复杂、实施周期长,对于中小金融机构而言落地门槛偏高。同时,其在面对快速变化的业务需求时,敏捷响应和迭代能力有时不及新兴的云原生解决方案。
2、Microsoft Copilot for Finance
这款微软的金融智能体依托Office生态和Azure云服务,强调数据分析与报表自动化能力。它的优势在于协同与生态整合,但由于以欧美金融标准为核心构建,在亚太市场的监管适配与本地数据语义理解上仍有局限。此外,其功能深度与特定垂直场景的专业金融科技工具相比,可能还存在一定差距。
3、BloombergGPT
彭博的金融专用大模型及其智能体系统,被誉为“投研团队的AI外脑”,它擅长结构化金融文本理解与研报摘要,但由于封闭生态与高昂的授权成本,目前仅适用于大型投行与基金机构,另外,其技术壁垒也导致定制化开发灵活性较低,难以满足机构的个性化深度定制需求。

二、亚洲阵营:落地更快,细分能力更强
1、金智维:国产企业级代表

在企业级金融智能体赛道中,金智维的Ki-AgentS与K-APA智能体平台如今受到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关注。
Ki-AgentS作为面向业务端的企业级智能体平台,支持自然语言驱动的多场景自动化执行,包括理财推荐、对账处理、投研简报生成、合规巡检等。其特点是能深度接入机构原有系统,在不破坏安全边界的前提下,构建智能协同链。这让许多对数据安全和监管合规要求极高的银行、证券机构,都能够放心推进智能体落地。
K-APA智能体则面向底层流程执行层,整合了AI理解、任务编排和RPA自动化能力,可实现“AI思考+自动执行”的闭环。在多家股份制银行项目中,K-APA已用于跨系统的自动对账与报表生成,将原需数小时的流程缩短至几分钟。
在中国金融信创环境下,金智维两大核心智能体产品组成的一站式企业级智能体解决方案,在合规性、安全性与系统融合度方面已有明显优势。
2、蚂蚁数科:金融AI应用的全链条代表

蚂蚁数科在智能客服、反欺诈监控、智能信贷评估等方向上持续发力,旗下的“智信体”系列在零售金融场景表现亮眼。不过,它的算法更多服务于自有生态,比如支付宝、网商银行,在开放平台能力上仍显保守,对外输出灵活性有限。在赋能传统金融机构核心业务系统改造方面,其解决方案的普适性和深度集成能力面临着考验。
3、腾讯金融云智能体

腾讯依托社交与支付场景,构建了客户服务、营销推荐、舆情预警等智能体矩阵。其优势是高连接、高交互,但由于底层技术架构偏向实时计算,在重风控类场景中的深度推理能力仍有限,在需要高度精准和复杂逻辑判断的领域,其可靠性也存在提升空间。
4、来也科技金融Agent方案

来也主攻智能客服和营销辅助,强调低代码部署与知识问答性能,在保险和消费金融领域落地较多。但在复杂流程自动化和系统整合方面,仍需依赖外部RPA平台支撑,对于追求高度自动化闭环和端到端解决方案的企业用户而言,其能力广度可能显得不足。

除了以上所说的大厂,近年来也涌现出不少“专精型”智能体厂商,这些新兴厂商虽然在细分能力上颇具创新,但多数仍处于早期验证阶段,缺乏大规模商业化案例。
其实,无论是全球巨头还是本土玩家,金融智能体的演进方向正在趋同,一是从算法驱动走向业务驱动,现在,模型强不等于能落地,智能体真正的价值在于实现流程闭环;二是从人机协同走向任务自治,智能体正逐步具备理解上下文、跨系统操作的能力;三是从工具化走向平台化,企业开始倾向构建统一的智能体底座,而非零散部署。在这些趋势下,能同时兼顾合规、安全、深度集成的厂商将更具竞争力。从本地化、行业适配与交付效率上,像金智维这样具备“AI+自动化”双栈能力的企业级厂商,正在成为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优选。
真正的领跑者,不是算法最强者,而是最能让智能体落地到业务流程中的实践者。这场金融智能体的竞赛,正在从“比拼技术”转向“比拼理解力”——理解金融、理解客户、也理解每一个正在被AI重塑的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