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今生已是知命载,何日方能品少年
乙巳之年,圆月多雨;夜气如水,月光洒在窗前,仿佛为人间披上一层银纱。这样的良辰美景,总让人想起古人"把酒对月"的雅兴;古有李白赋诗,今有新人叹天。千年时光流转,今人虽不必再对月举杯,但那份对生命本质的追问,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依然在每个静谧的夜晚悄然浮现。“今生已是知命载,何日方能品少年”,自古文人骚客多,当下相青岁月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人面对明月,常生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苏轼在赤壁之下,看着江水东去,写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千古绝唱。他眼中的人生,如快马过隙,似击石火花,像梦境般短暂。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对生命局限的认知,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更显出一种深沉的无奈。名利如浮云,才学难施展,归隐田园成了文人墨客最后的精神避难所。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这些看似超脱的雅事,实则是对抗生命无常的精神武器。日读仟篇文,总有狱中色;多事之秋又多雨,能不杞人忧天?

站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回望,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与古代截然不同的时代。科技的进步让"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社会的发展为每个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那些曾经困扰古人的"名利浮云",在现代社会有了更丰富的内涵;那些让文人叹息的"怀才不遇",在多元包容的时代里逐渐消解。我们不再需要将生命寄托于山水之间,因为整个世界都已成为可以探索的家园。“枪打出头鸟,月照贫寒人;自由文人俏,多看镜中花”。

然而,物质的丰裕并未完全消解人类的精神困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依然会感到时间的压迫,依然会面对选择的迷茫。古人"对月当歌"的浪漫,在某种程度上演变成了对手机屏幕的凝视;"琴棋书画"的雅趣,有时被简化成社交媒体上的点赞与分享。但正是这种对比,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时代的进步——我们不再需要借酒消愁,因为心理健康得到更多关注;我们不必归隐山林,因为城市中就有无数精神栖息的角落。“世间轮回多情事,难逃桃花劫;质问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

今夜月色依然,但人间已换新颜。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古人"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的理想生活,只是这山水已扩展为整个地球,这琴酒已融入日常的点滴。站在古今之间,我们既不必像古人那样为生计发愁,也不必为怀才不遇而叹息。这个时代给予我们最大的礼物,就是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坐标,在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中,书写独特的人生篇章。“回首往事浮云翩翩,念古什锦砥砺向前;贵在当下为己生,仰问苍天几百年。”
廖良明 书于山东聊城东昌府区
2025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