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名称:智能环卫设备建设生产项目
项目建设性质:新建项目
项目建设周期:拟定18个月
项目定位:本项目聚焦智能环卫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核心产品包括L4级无人驾驶清扫车、物联网智能垃圾桶、垃圾压缩转运站自动化系统三大品类。
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
建设规模
项目总占地面积约86.9亩(57,933.62㎡),总建筑面积46,350.2㎡,项目分两期建设:
一期:建筑面积32,260.3㎡,完成主要生产车间、研发中心主体工程及部分配套设施;
二期:建筑面积14,089.9㎡,完成剩余配套设施及预留车间建设。
项目选址原则
产业集聚原则:选址于智能制造产业园区,依托园区产业链配套优势,降低协作成本。
交通便利原则:靠近高速公路、铁路货运站,确保原材料及产品运输便捷。
成本可控原则:综合考虑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税收政策等因素,降低投资成本。
环保合规原则:选址符合区域环境规划,远离居民区及生态保护区。
发展预留原则:预留20%建设用地,为后续产能扩张提供空间。
主要建筑物结构设计
生产车间:
总装车间、零部件车间、仓库:采用门式刚架钢结构,跨度24米,柱距6米,屋面采用彩钢板,墙面采用彩钢夹芯板,基础采用独立基础。
注塑车间、检测车间: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跨度18米,柱距6米,楼面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基础采用独立基础。
研发中心、办公楼:
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研发中心5层,办公楼4层,层高3.6米,楼面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基础采用筏板基础。
宿舍楼、食堂:
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宿舍楼3层,食堂2层,层高3.3米,基础采用独立基础。
公用工程方案
给排水工程
给水工程:
水源:由园区供水管网供水,接入管径DN200。
用水量:项目日均用水量280m³,其中生产用水160m³,生活用水80m³,消防用水40m³。
供水系统:设置生产、生活、消防合用给水管网,采用环状布置,确保供水可靠。在厂区设置200m³蓄水池一座,满足消防用水要求。
排水工程:
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
雨水排水:雨水经雨水口收集后,通过雨水管网排入园区雨水系统,管径DN300-DN600。
污水排水:生产污水经厂区污水处理站预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后,接入园区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接入园区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放量日均200m³,排水管径DN200-DN300。
供电工程
电源:由园区220kV变电站引入10kV电源,采用双回路供电,确保供电可靠性。
用电负荷:项目总用电负荷1800kVA,其中生产设备用电1500kVA,研发及办公用电200kVA,生活用电100kVA。
变配电设施:在厂区西侧设置10kV变配电所一座,安装2台1250kVA干式变压器(一用一备),采用低压配电系统(380V/220V)供电。
配电线路:采用电缆埋地敷设,生产车间内采用电缆桥架敷设,确保安全美观。
照明系统:生产车间采用高压钠灯,研发及办公区采用LED灯,室外采用路灯照明,照明功率密度符合节能标准。
供热与通风工程
供热工程:
热源:生产用热采用天然气锅炉供热,设置2台2t/h燃气热水锅炉;生活用热(食堂、宿舍)由锅炉统一供应。
供热系统:采用热水供热系统,供回水温度95/70℃,管网采用直埋敷设。
通风工程:
生产车间:注塑车间设置机械排风系统,安装排气扇12台,换气次数12次/小时;总装车间采用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结合,设置屋顶通风器8台。
研发实验室:设置通风橱4台,确保实验废气及时排出;
办公及生活区:采用分体式空调,确保室内环境舒适。
通信工程
电话系统:接入园区固定电话网络,在办公楼、研发中心设置电话终端60部。
网络系统:采用光纤接入互联网,带宽1000M,在办公区、研发区实现WiFi全覆盖,支持智能生产线数据传输。
安防监控系统:在厂区出入口、生产车间、仓库等关键部位安装监控摄像头100个,实现24小时监控,监控数据存储30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