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们看到有家长问如果不让宝宝自主进餐,结果会怎么样?还有的家长问宝宝边吃边玩,手里必须有玩具才能喂得进去饭,如果家长“摆烂”,未来宝宝吃饭会变成什么样?

其实宝宝吃饭玩玩具,很多家长都知道不好,吃饭看电视也不好,但还有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的行为同样在破坏宝宝吃饭时的专注力。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些这方面的内容。
“边吃边玩”背后是家长的焦虑
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的是——不是宝宝必须“边吃边玩”,而是家长需要宝宝“边吃边玩”。

家长允许孩子边玩边吃,根本原因常与“喂养效率”和“进食量焦虑”有关。
是继续喂饭还是允许宝宝自己尝试吃,如果从宝宝6月龄起开始添加辅食,这个“分水岭”通常会出现在9~10个月左右。
一方面每天吃辅食已经持续进行了2个多月,宝宝已经成功建立起吃辅食的意识,比如看到餐椅知道是要吃饭了,家长递过来的勺子到了嘴边会主动张开嘴等待食物。
另外这个阶段与6月龄刚开始添加辅食相比,宝宝的生理发育更好了。精细动作发育宝宝初步具备食指和拇指对捏取物的能力。这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巨大进步,他们极度渴望运用这项新技能。
家长会发现宝宝喜欢用手抓取各种物品并精准地放入口中进行探索。
心理发展角度来说,这个阶段宝宝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强烈的自主愿望。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而是渴望控制感。
对于小宝宝来说,生活上不能自理,“自己能说了算”的事儿实在是少之又少,很快宝宝会发现在餐桌上,自己好像能“说了算”。这种控制感就体现在“自己决定吃什么、吃多少、用什么速度吃”。但是对于家长来说,如果没有意识到宝宝的成长,对宝宝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刚开始添加辅食阶段,这时就会感觉喂辅食越来越困难,宝宝的“小动作”越来越多。宝宝不再是乖乖坐着看到勺子送到嘴边就张开小嘴巴把食物吞下去,而是开始尝试抓自己的辅食碗、辅食勺,或者东张西望,有一点儿声响都要看个究竟。
这种情况下,家长内心是有一个“标准”的,也就是宝宝一餐吃多少辅食,另外对吃饭时间通常也会有一个心理预期。一旦宝宝食量减少或者吃饭时间太长超出预期时间,都容易让家长瞬间拉响“辅食警报”。

所以,看似是家长说“宝宝辅食吃这么少,营养不够怎么办?”或者“宝宝不好好吃辅食,总是吃几口就不吃了”,其实深藏的是对宝宝“进食量”和“喂养效率”的双重焦虑。
在这种焦虑或家庭压力下,主要喂养人通常会迫切希望有一种方法能让宝宝快速“听话”,最快速的方法就是给宝宝手里塞个东西,让宝宝注意力集中在手里的物品上,这时宝宝注意力被分散喂食往往更顺利、更快速,家长心理压力小,短时内可见“孩子吃完了”的结果。
这些行为和“给玩具”效果一样
有的家长说我也没有给宝宝玩玩具,更没有看电视、听故事,为啥宝宝还是不好好吃饭呢?
下面这张宝宝吃辅食的图片有问题吗?是不是很多家长都认为很好啊,辅食勺、餐盘都有了,宝宝也坐在餐椅里,看起来食物也很好吃。
注意到箭头所指的水壶了吗?是不是很意外?什么,水壶也会影响宝宝吃饭?

是的,水壶出现在餐桌上也会影响宝宝的专注力。我们一般建议吃饭时不需要给宝宝喝水,尤其是吃米饭时宝宝会习惯用水把食物“送”下去,不利于练习咀嚼。另外有的宝宝在发现水壶的“妙用”后也会频繁喝水快速饱腹,少吃辅食,等离席后再等家长给零食水果或奶。有的宝宝会咬吸管、玩把手等情况。

上面这个画面是不是很熟悉?很多家庭都曾经出现或者就是每天的日常,注意画面中没有任何玩具、绘本、水杯等与吃饭无关的物品。难道这也有问题?
没错,红色箭头指示的主要喂养人,正举着一勺食物尝试往宝宝嘴里送。绿色箭头指示的是另一位主要喂养人,拿着纸巾随时准备帮宝宝擦拭。餐椅的桌面上虽然有餐盘,但却是空的没有食物,宝宝拿着辅食勺也只能做做样子。
图片中宝宝扭着身子,能想象得出表情是不情愿的。
这是典型的宝宝没有参与到吃饭过程中的情形。虽然没有玩具,但家长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方便喂饭,提供了空的餐盘和辅食勺。在家长眼中,空餐盘和辅食勺不是让宝宝学习如何用餐具吃辅食的,只是为了让宝宝手里有东西避免烦躁哭闹,吸引注意力用的。想象一下,宝宝看到了家长如何使用餐具舀取食物,当自己也拥有了餐具,但一次又一次尝试模仿却没有食物,他能建立餐具——食物这个联系吗?没有反馈的尝试尽管也是尝试,但显然长期得不到正反馈(舀取空气不能算好的结果)会让宝宝更容易烦躁。
旁边的主要喂养人时不时打断宝宝进食的节奏,用纸擦拭食物,也会吸引宝宝本就不多的注意力。

给玩具不行,给空餐盘不行,水壶也不行,帮忙擦嘴也不行,那什么都不给总可以了吧?
是不是有家长已经陷入这样的困惑中了?
看看不给餐具是什么后果?
人类幼崽的各种技能都是通过模仿身边的成年人习得的。模仿是宝宝掌握技能最快速的途径。吃饭是一项宝宝通过不断地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技能。既然是练习,首先要有模仿的对象,有能够使用的工具。宝宝模仿的对象就是家庭成员,使用的工具除了餐盘和辅食勺,更重要的是“食物”。没错,在辅食添加初期,宝宝餐盘里的食物最重要的作用并不是被宝宝吃进去,而是充当“练习册”,是一种教具。只有当宝宝独立尝试抓捏或舀取食物,顺利送入口中,这才建立了正循环。宝宝成功吃到食物,这样的结果会促使他不断地去尝试用手抓或用辅食勺舀取食物。
所以像上图这样餐桌上空空的,什么都没有,仅仅提供一个玩具,当宝宝玩腻了玩具之后怎么办?每次都给新玩具?每天要吃三次饭,一周7天一个月30天每天都在重复,玩具总有玩腻的那一天。

看到这张图,家长是不是一肚子问号?
什么?!这样也有问题?宝宝已经自己拿着勺子在尝试吃辅食了。
没错,宝宝确实是在进食了,但勺子多了一把。正常吃饭谁用两把勺子呢?
有家长可能会说“你们也太苛刻了吧?这不行那不行,宝宝已经自己在吃了,两把勺子有错吗?”
实际上在我们十多年的工作中最深的体会是“宝宝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对于社会化是零基础的人类幼崽来说,没有什么是不能做,更没有什么事儿是不敢做的。所以家长对宝宝的引导和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对于尚未正确建立吃饭意识的宝宝来说,两把勺子意味着什么?是能够左右开弓吃饭更方便了吗?显然不是,从图片中也能看出宝宝拿着两把辅食勺在“挖”食物。勺子是独立使用的工具,它和筷子不一样,筷子少一根就不能夹取食物必须有两根,勺子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多给宝宝一把勺子,就意味着他能发现不止一倍的玩法。当餐桌成功地被宝宝变成了游乐场,吃饭时间能专注于食物吗?那么下一次只给一把勺子他会好好吃吗?不会,因为家长的行动告诉宝宝——吃辅食可以用两把勺子,一把勺子不行。
是不是没有想到,即使餐桌上没有玩具、绘本,不让宝宝吃饭时看动画片,竟然依然存在着这么多让宝宝分心的细节。宝宝为什么不好好吃饭?查找原因靠的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的细节问题。
从心理角度来说,宝宝需要通过重复和专注,理解“吃饭”是一个有始有终、具有自身仪式感和功能的行为。如果吃饭时做其他事,模糊了孩子对“进食”本身的认知边界。他们无法建立“餐桌-食物-吃饱”之间的因果联系,反而认为“吃饭=玩+被喂”。
一旦因为家长错误的喂养行为让宝宝建立“吃饭=娱乐”,吃饭要伴随玩具(水壶、空餐盘、多余的辅食勺在宝宝眼中=玩具)、故事等额外娱乐,孩子会形成错误的条件反射——不是饿了才吃饭,而是有玩才能吃饭。
这也可能造成宝宝在其他娱乐场合,比如游戏区、阅读时出现“伪饥饿感”,扰乱进食节律,加餐增多,正餐食欲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为什么会出现家长“哄喂”、“逗喂”、“追喂”的情况?
为什么宝宝不喂就不吃,或者喂了也不好好吃?除了宝宝本身发育的生理特点和提供的食物与宝宝不匹配等原因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些餐桌上的细节被家长忽视了。
如何支持孩子健康发展饮食能力
其实让宝宝专心吃饭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我们老生常谈的一些细节:
1、营造专注的进食环境
吃饭就是吃饭,收起玩具、关掉视频,拿开绘本。餐桌上只保留与吃饭有关的餐具和食物。
对于刚添加辅食不久的小宝宝来说,如果家中有一些总是吸引宝宝注意力的物品或事件,也要在吃饭时间避免。比如宠物、兄弟姐妹、家人频繁走动、其他房间的声响等。
总之要布置出一个安静无打扰的就餐环境,让孩子注意力集中在食物和进食过程上。
2、相信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
放手让宝宝自己决定“吃多少”。家长只负责提供营养均衡的食物,宝宝决定自己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哪怕孩子吃得少了一些,也请相信他们能感知自己的需求。
刚添加辅食的宝宝家长可以辅助喂,但仍然要给宝宝自己尝试抓取食物和使用餐具的机会。家长喂饭和宝宝自己抓捏食物并不冲突。
3、提供适龄且多样化的食物
根据月龄提供与宝宝进食能力相匹配的食物。及时将辅食“升级”,让宝宝获得不同的食物体验,获取更多的进食技巧。
4、家长放下焦虑,“佛系”一点
少盯着宝宝最后“吃进去了多少食物”,更多地关注放在宝宝“进食过程”中,多发现宝宝的进步,避免焦虑。
特别是一些爱干净的家长,对宝宝的健康特别重视的家长,更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现在的脏乱都是暂时的,一餐吃得少并不等于这一辈子孩子就不可能健康了。要相信宝宝的学习能力。
让孩子边吃边玩,短期看是“喂饱了孩子”,长期看却是用现在的方便换取未来的进食问题。只有家长意识到吃饭不是任务,而是孩子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能力,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建立健康、自主的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