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情绪像坐过山车,上一秒开心下一秒崩溃;对朋友忽冷忽热,好的时候像 “黏人精”,吵的时候像 “仇人”?如果长期被这些问题困扰,可能要警惕边缘性人格障碍了。

一、边缘性人格障碍的 4 个典型表现
1. 情绪像 “脱缰的野马”
一点小事就爆发强烈情绪,比如朋友迟到 10 分钟就暴怒,被老师批评一句就觉得 “活着没意义”。情绪来得快去得快,但发作时让人难以承受,自己也常常事后后悔。
2. 人际关系 “冰火两重天”
刚开始和人交往时,会把对方想象成 “完美偶像”,恨不得 24 小时黏在一起;一旦对方有一点让自己失望(比如没及时回消息),就立刻觉得 “这个人彻底背叛我”,从 “过度依赖” 突然变成 “极端厌恶”,人际关系反复破裂。
3. 搞不懂自己是谁
对自己的评价很矛盾:有时觉得自己 “特别厉害”,有时又觉得 “自己一无是处”。兴趣爱好和目标也经常变,今天想当画家,明天想辍学打工,长期处于 “迷茫混乱” 的状态。
4. 冲动行为停不下来
控制不住做危险的事,比如吵架后割伤自己、一口气刷爆信用卡买一堆没用的东西、酒后疯狂飙车等。这些行为往往是为了缓解内心的痛苦,但事后又会陷入更深的后悔。
二、为什么会患上边缘性人格障碍?
1. 遗传有一定影响
如果家族中有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史,个体患病风险可能更高。
2. 童年创伤是 “导火索”
小时候经历过身体虐待(如挨打)、情感忽视(父母长期不关心)、频繁被抛弃(比如父母离异、寄养),或者长期生活在父母争吵、高压的家庭环境中,更容易形成敏感、极端的性格模式。
三、得了病怎么办?及时干预是关键
1. 专业治疗很重要
药物辅助:医生会根据情绪暴躁、抑郁等症状,开具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等,帮助稳定状态。
心理治疗是核心:比如 “辩证行为疗法”,教会患者管理情绪、改善人际关系;家人也可以通过 “家庭治疗” 学习如何正确沟通,减少冲突。
2. 家人朋友请这样做
不要指责患者 “太作”“矫情”,他们的情绪失控是疾病表现。可以耐心倾听,陪他们冷静后分析问题,鼓励及时就医。
3. 患者自己要主动调整
尝试记录情绪变化,比如 “今天因为什么事生气?后来怎么缓解的?”,慢慢找到规律;也可以通过冥想、运动等方式,学习控制冲动。
边缘性人格障碍虽然会让人痛苦,但通过科学治疗和身边人的支持,多数患者的症状能明显改善。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人长期被情绪和人际关系困扰,别害怕,及时找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聊聊,早干预就能早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