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广西一场邻里悲剧:两名女童与一名婴儿的致命相遇

广西百色市的一个普通村庄里,7个月大的婴儿小黎(化名)的生命,在一个下午戛然而止。带走他生命的,是邻居家两名不满12岁的

广西百色市的一个普通村庄里,7个月大的婴儿小黎(化名)的生命,在一个下午戛然而止。带走他生命的,是邻居家两名不满12岁的女孩。这起事件,因为施害者的年龄,在法律上划下了一道清晰却令人沉重的界限。

“听见哭声,但想不到会是这样”

事发当天,婴儿的母亲梁某像往常一样在家。两名邻家女童小A(11岁)和小B(9岁)来串门,简单打招呼后,抱起了卧室里的婴儿走到屋外。17分钟后,她们将孩子交回。梁某发现孩子脸色发紫、呼吸微弱。

事后监控显示,两名女童在门外对婴儿有过拍打、掐腿等行为,甚至相互用“你踩啊,我都踩了”之类的话激将。最终,婴儿因“胸部受外力作用导致心脏破裂”死亡。

由于两名女童均未满12岁,警方依法作出不予立案的决定。

法庭上的辩论:谁该为悲剧负责?

案件进入民事赔偿审理阶段,两名女童代理律师的辩护意见,让婴儿父亲黎先生感到难以接受。

小A的律师提出,婴儿母亲将孩子交给两名孩子照顾,且听到哭声未出门查看,存在“重大疏忽”,应承担90%责任。小B的律师则称,小B是“受唆使”行事,不应承担责任,即便要赔,也应低于10%。

法院没有采纳这些意见。判决书中写道,农村邻里之间孩子互相抱一下,是友好互信的常态,“难以预料”会发生如此严重的伤害。同时指出,母亲梁某双耳几乎失聪,即便听到哭声,也难以想象是施暴行为。而她事后的人工呼吸、心脏按压,被认定为“紧急状态下的本能”,与婴儿死亡无因果关系。

悲剧之后,三个家庭的困境

黎先生今年28岁,常年在外打工。妻子梁某因幼年生病双耳失聪,需佩戴助听器。悲剧发生后,梁某被诊断为重度抑郁,“要天天吃药”。黎先生只好把她带到广东,边打工边照顾。他们4岁的大儿子,则留在家乡由老人照看,也成了留守儿童。

两名女童的家庭也并不富裕。小A父母离异,她跟随父亲生活。事发后,两个家庭各自赔偿了5万元,但法院判决的40余万元赔偿,黎先生称“至今未能执行”,因对方“名下无可执行财产”。

黎先生说,他和女童的父辈都很熟,其中一家还是同姓的远房亲戚。“以前回老家,邻里关系都很好。”他没想到,一场意外会让三个家庭陷入如此境地。

律师观点:刑事责任年龄线为何难以下调?

北京天达共和(武汉)律师事务所律师彭夫表示,现行法律下,确实无法追究两名女童的刑责。

他解释,目前《刑法》已将对故意杀人等严重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至12岁,“这是对过去一些极端案件的回应”。而12岁这条线,是依据人类心智发展的普遍规律设定的,“全球法律都差不多,短期内没有再下调的空间”。

对于“是否受网络唆使”的疑问,彭夫说,法律上的“唆使”需要具体、明确的指向。如果只是受到网络不良思想的影响,而没有特定人的直接引导,很难追究第三方责任。

留下的思考

这起案件在法律程序上或许已告一段落,但它留下的阴影远未散去。

当未成年人的暴力行为触及法律底线,而年龄又成为追责的屏障时,除了民事赔偿,社会还能做些什么?彭夫认为,在现行法律框架下,讨论刑责的意义有限,更值得关注的是如何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与保护,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而在农村,许多像黎先生一样的家庭,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由老人照顾,邻里之间互信互助的关系,本是乡土社会的一种温暖。但这起事件,却让这种“不设防”的信任,蒙上了一层复杂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