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京东汽车驾到,百万年薪抢人,要打造“买车就像买手机”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黄山明)京东要造车了?这是近期京东在“2025京东11.11惊喜开放日”上宣布,将联合广汽集团、宁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黄山明)京东要造车了?这是近期京东在“2025京东11.11惊喜开放日”上宣布,将联合广汽集团、宁德时代共同推出一款“国民好车”,并将于11月9日正式发布,在京东平台进行独家销售后,市场的普遍猜测。

与此同时,据天眼查显示,北京京东叁佰陆拾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已申请注册多枚“京东汽车”“京东汽车 JD AUTO”“京东汽车 CAR.JD.COM”商标,国际分类为运输工具、科学仪器、广告销售等,当前部分商标已注册成功。

京东造车

此次京东联合广汽集团、宁德时代共同推出一款纯电动换电车型,目标用户为日常通勤和家庭出行人群。这款车主要基于广汽埃安系列,有可能为埃安某款A级SUV或紧凑型轿车(如埃安UT、RT或一款未上市A级SUV)的巧克力换电版本。

所谓巧克力换电技术,即源自宁德时代的方案,是其在2022年通过子公司时代电服(EVOGO)推出的模块化、标准化电池换电解决方案,旨在推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的普及和标准化。该技术于2024年底至2025年加速落地,成为宁德时代布局车电分离生态的核心抓手。

与蔚来的换电相比,宁德时代的方案模块化更小,也就是将传统电动车的一体式大电池包拆解为多个独立小型电池模块,单块约26.5kWh,用户可根据出行需求自由组合电池数量。

目前这种换电方案支持适配近三年80%已上市及未来3年将上市的纯电平台车型,也支持模块化电池包快速更换,已在与广汽、一汽、长安、北汽、奇瑞等车企合作中推广。

消息显示,除了推出标准版车型外,还将推出车衣定制版、车品配装版、养护加持版等多种套餐,打造一站配齐的汽车消费新体验。

制造商主要由广汽集团主导,依托其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及中欧双五星安全标准车身设计完成制造。其中广汽提供纯电专属平台与全域安全技术,宁德时代负责电池及换电生态,京东提供用户洞察与销售渠道。根据披露的定位和车辆配置来看,预估定价在10万元-12万元之间。

尽管此前市场普遍传言京东要造车,但从上面的定位就可以看出,京东目前并未涉及车辆的制造环节。从各媒体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京东方面也表示,其仅负责用户需求洞察、线上销售及全渠道服务,不参与车辆制造环节。

通过京东App国民好车专区独家销售,用户可在线预约试驾、定制配置并完成下单,计划于2025年11月9日“双11”期间发布。而京东近年持续布局“买、配、养、用、换”全链条汽车服务,此次合作是其线上汽车消费场景的延伸,强化用户粘性。

当然,尽管京东表示不参与车辆制造环节,但京东汽车却开启了不少岗位招聘,包括算法工程师、汽车配件采销经理等职位,其中算法工程师年薪最高更是可以达到123.5万元,而市场商品总监年薪也能达到114万。

京东也期望推动“买车像买手机”的消费体验,简化购车流程(如线上定制、线下提车),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线上可以提供汽车用品、配件等产品,线下则有着近3000家京东养车门店和超4万家合作门店,以及京东汽车改装大店、自营贴膜工厂等。

造车容易做好难

有意思的是,随着京东宣布联合广汽集团、宁德时代共同推出一款新能源汽车时,市场中普遍的反应是京东也要参与到造车中来,而不是讨论京东是否有这个技术实力能够造出汽车。

当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产销量最大的汽车国家,汽车产量、销售量稳居全球第一。数据显示,2025年1–9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渗透率53%,自主品牌占新能源销量82%;全球新能源销量前20名中中国品牌占7席。

上游原材料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锂、钴、镍等电池关键原材料加工国,拥有全球约60%的锂化学品产能和80%以上的正极材料产能。

而在汽车动力电池上,中国在全球市占率更是超过60%,宁德时代、比亚迪分别位列全球第一、第二;欧洲每3辆电动车就有1辆配中国电池。此外,中国电机配套量前十企业本土占7席,电控国产化率超过70%。

激光雷达、车载显示、座舱 SoC、语音交互等环节,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已接近或超过欧美,仅次于个别美国龙头。

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让本地化供应链缩短物流与库存周期,以及自动化与数字化产线普及,而劳动力成本虽在上升,但生产效率提升抵消了部分影响。使得同一零部件中国供应商迭代节奏是海外2-3倍,价格通常低15-30%,被全球整车厂视为唯一能在12个月内完成开发到量产的伙伴。

这带来了一个显著的影响,那就是造车门槛被大幅的降低。一个是三电系统都可以外购,例如电池(宁德时代)、电机(汇川、精进)、电控(华为、英搏尔)等核心部件已模块化、标准化,新玩家无需自研即可集成。

而且代工模式已经很成熟了,就像此次京东与广汽、宁德时代联手推出的汽车,主要由广汽生产,还有如江淮代工蔚来、海马代工小鹏、力帆代工睿蓝,新品牌可轻资产入局。

软件上,智能化平台也是开放的,华为HI模式、百度Apollo、小米自研OS等提供整车智能化解决方案,降低了软件门槛。

这也导致目前在整车制造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众多,车型丰富,市场竞争力较强,部分车型在性能和智能化程度上已能与国外品牌媲美。

更重要的是巨大的市场,中国年销3000万辆、新能源渗透率超过50%,意味着每年1500万辆增量空白可供新品牌试错,只要切到1%就是15万辆,足以养活一款车型。而且年轻消费者品牌忠诚度低,愿为科技感+性价比买单,给新品牌3-5年成长窗口。

总结

当前,京东依靠自身用户消费数据与销售渠道,与广汽、宁德时代联手进军汽车领域,打造定制化、高性价比的新能源汽车产品。这背后是中国在汽车产业链的强大实力,包括产业链完整、成本与效率优势、政策扶持力度大、市场规模庞大,这给了众多公司、资本跨界的机会。当然,进入容易,做好难,如果要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只有那些在技术、成本控制、品牌、用户信任等方面持续做好的玩家才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