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和两位烈士弟弟,童年讨饭谋生活,长大誓为穷人翻身而战斗......
1945年,湖南湘潭乌石、花石、黄荆坪一带出现了大量的抗日宣传单,上面写着"国民革命军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司令部布告"。这些布告的出现让敌人胆战心寒,他们日夜警备、到处查找,始终找不到张贴宣传单之人,每每撕毁,过一阵子又会出现。
没人会想到,这些传单是一位衣着褴褛、披头散发的妇人张贴的,她看起来疯疯癫癫,时而笑时而哭。在这些假象之下,是她一颗誓死抗敌、为夫报仇的决定。她就是彭德怀的弟媳、烈士彭荣华的夫人龙国英。
彭德怀的弟弟彭荣华、彭金华已经为革命事业牺牲,彭荣华的夫人龙国英将自己的孩子们交给了彭德怀,交给了部队,希望他们继承父亲的遗志。而她自己,则继续回到丈夫牺牲的地方,伺机张贴和散发传单。
1945年,三五九旅南下支队正在行军打仗,极其艰苦,彭德怀只留下了年纪最大的侄子、15岁的彭启超,并且让警卫员安置好其他的侄子和侄女。
1949年,彭德怀刚刚到了北京,就想将其他6个缺衣少食的侄子接到北京上学,尽可能给他们一个安定的生活。6月份,他在北京饭店开会,利用了一个周末,将孩子们都接来。
这是他和孩子们第一次见面,他让警卫员订了一个房间,他不想增加国家负担,和孩子们打地铺睡在里面。他一会儿去给这个孩子盖好被子,一会儿摸摸那个孩子的脑袋。
彭德怀几乎一夜未睡,看着这些苦水里浸大的孩子。他想起了多年前的冬日,那些和弟弟们忍饥挨冻的日子……
1898年10月24日,彭德怀出生在湘潭县乌石峰下。这里原本是一大片荒地,彭家从湘乡流落到这里,为了生存开荒安家。八口之家,只有数间茅草屋,七八亩山地,家中值钱的家当只有几件锄头和耙头。彭家人在山地种桑茶树、毛竹和红薯,勤俭节约,勉强度日。
彭父彭民言老实热心,母亲周氏善良勤劳。周氏曾经生过一场大病,因为无钱医治,一只眼睛失明,一只手瘫痪了。即便如此,家中的吃穿洗补还是要靠母亲操劳。
彭德怀是长子,出生之后,祖父母非常疼爱。请人将他的名字贴在了乌石庙的铁钟上面,以保佑他健康长大,家人们也便给他起了个名字为"钟伢子"。当地人"钟"、"真"两个字的读音相同,彭德怀长大之后实事求是,勤奋坚强,乡亲们都叫她"真伢子"。
1911年,彭家接连发生变故,周氏不幸离世,父亲积劳成疾,得了非常严重的哮喘病,丧失了劳动能力。彭德怀有三个弟弟,大弟金华,二弟荣华只得相依为命,他们还有一个最小的仅仅四岁的弟弟,母亲离世之后就饿死了。这一年彭德怀才13岁,却要被迫当起这个家的顶梁柱。
最困窘的时候,彭家卖了山林树木,最后只留下了不到三分地。家里所有的用具包括大门和床板都卖空了,茅草屋除了两间栖身的场所,剩下下的也做了抵押。
说是房子,也只能夏天遮个太阳,到了下雨天,家里和外面一样。烧水的铁锅是漏水的,只有用棉絮扎紧了才能烧水。到了冬天,兄弟三个还光着脚穿着草鞋,披着蓑衣。
老祖母已经七十岁了,儿媳妇病故、儿子重病在床之后,祖母为了生活,每到了收割粮食的季节,就拄着拐杖去打秋风,孙子们则提着箩筐跟在后面。
十岁那年的大年初一,家里一粒米都没了,彭德怀第一次带着弟弟去讨饭吃。两人讨饭讨了一天都没有讨到两升米。到了家门口,一天都没吃东西的彭德怀饿晕在家门口,祖母煮了一点青菜汤给他喝。
年初二,祖母要带着三兄弟一起去讨饭,彭德怀不愿意再讨米受辱。祖母说:"不去讨饭又能怎么办?昨天我说要去,你不同意,今天你又不愿去,难道要等着一家人活活饿死吗?"
彭德怀看着小脚的祖母带着只有4岁的三弟和6岁的二弟一步一扭得走了出去,心中像刀刺那样难受。他提起了柴刀上山砍柴,卖了十文钱,换了一小包盐。在砍柴的时候,他看到了一大堆寒菌,捡回来煮了一锅。祖母把讨来的米倒进了菌汤里面,叫一家人来吃。彭德怀舍不得吃,祖母就哭了:"讨回来的饭,你又不吃,有吃大家活,没有吃的就死在一起吧!"
10岁到12岁,彭德怀砍柴换米,给富农看牛,每天要割30斤草,担水、推米、舂谷、插秧……只要有点钱买口吃的,什么活儿都干。
13岁这年,彭德怀离开家门,到离家不远的煤窑做工,车完水之后,他还要运一两次煤。
这段辛酸的往事,彭德怀都写在了《彭德怀自述》之中,并且感慨道:
每一回忆至此,我就流泪,就伤心,今天还是这样。不写了!
……
在我的生活中,这样伤心遭遇,何止几百次!
而正是因为这些苦难的经历,让彭家兄弟在入党之后一直为穷苦人民谋活路,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
1910年湖南接连遭遇天灾,到处都在闹饥荒,饿殍遍野。1913年,湘潭大旱,富户将粮食囤积起来,宁愿运到外地卖高价,也不愿卖给饥民。
地主"陈满钻子"家中有数年的积谷,对聚集在陈家门口的饥民视而不见。饥民们蹲坐在陈家门口,从清晨到黄昏实在无法忍受饥饿,涌了进去挑谷舂米做饭。
民愤如此,"陈满钻子"仍然不愿出粜。彭德怀忍无可忍,爬上了车屋顶,将屋顶上的瓦推下,露出了米仓。众人蜂拥而上,将三间瓦房推落过半,地主才愿意粜谷。
"陈满钻子"哪愿意咽下这口气,半个月之后竟然状告彭德怀聚众逼粜,官府要来抓人,15岁的彭德怀不得不连夜离开家乡,流亡在外。
离家的彭德怀找到了一个做伙夫和挑土夫的活计谋生,他还没有成年,身体瘦弱,挑着沉重的担子跋涉在泥水之中。每天在残酷的剥削之下,念过书的彭德怀已经开始渐渐觉醒,他参加停工和罢工活动,被当做"不安分子"驱赶出去。
1916年夏天,湖南军人相应反袁世凯"护国运动",出兵驱逐袁世凯手下的湖南将军汤芗铭,彭德怀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了湘军之中。刚刚进湘军的彭德怀只能做堤工,17岁的他是做上了湘军正兵,每个月可以寄三块钱回家,维持祖父、父亲和弟弟们的生活。
1924年,祖母去世。彭金华从湖北回乡,彭德华已经是湘军的连长了,他告假回家处理祖母的丧事,安排两个弟弟的生活。
1928年,彭德怀率部举行平江起义之后,彭家人被赶了出去,抄家封家,祖坟也被挖了。彭家人已经没有了住处,还被频繁骚扰,无处安身,只能东躲西藏。
一直到1937年秋季,彭金华收到了彭德怀的来信,让他前往延安。他非常高兴,立刻启程前往延安,在抗大学习。不久之后,彭金华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抗大毕业之后,彭金华本来已经接受了组织上安排他在延安的工作,但彭德怀考虑到当时家乡政治环境非常恶劣,党组织尚且薄弱,需要有人去建设发展,就劝彭金华回到家乡乌石镇,建立党的基层组织。
彭金华回到了家乡湖南,在那里发展地下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9月,彭荣华在彭金华的激励之下加入了共产党,彭德怀的堂弟彭鹏,彭荣华的妻子龙国英,彭金华的妻子周淑身都加入了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