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晚,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中心的竞选总部像过节。自由前进党(LLA)拿到40.8%,比第二名“祖国力量”高出9个百分点,参议院新增13席、众议院新增48席,米莱把讲台拍得啪啪响:“转折点到了!”

可街头数据却给出另一幅画面:投票率67.9%,创2003年以来最低,相当于每三个选民里就有一个懒得出门。两位出租车司机的对话上了电视:
“你投谁?”“谁也没投,去超市排队买便宜面粉。”
这不是热情,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民众害怕回到过去三位数通胀、外汇枯竭的“老剧本”,于是把筹码继续押在“休克疗法”上。
二、休克疗法的“三板斧”与“副作用”2023年12月上任,米莱的处方三句话就能说完:
比索贬值+汇率并轨,让官方和黑市价差“一刀砍”;
财政“零赤字”,砍掉交通、能源补贴,部委从18个砍到9个;
央行不再“印钞发工资”,基准利率一度调到133%。
短期成绩单很直观:外汇储备从220亿升到310亿美元,月度通胀从25%降到6%,财政连续三季度盈余。
副作用也直白:官方失业率12.8%,实际可能翻倍;制造业PMI连续9个月低于荣枯线;公立大学开学因经费短缺推迟两周。工会统计,去年全国罢工天数比前一年多出47%。

选举前两周,美国宣布向阿根廷提供400亿美元融资,其中100亿直接注入央行补充储备,300亿用于偿还IMF到期债务。特朗普27日一句“我们帮了大忙”,把窗户纸捅破:外部金援与选举节奏高度重合。
为什么美国慷慨?
拉美“左转”潮里,阿根廷是G20成员、锂矿储量全球第二,华盛顿需要“样板间”;
米莱政府把本国锂项目优先给美资财团,并同意美军在火地岛建立南极补给站,地缘价值换真金白银。
于是选票成了“抵押品”——选民若换人,美元闸门可能瞬间收紧。阿根廷《民族报》算过账:一旦美资暂缓进入,2026年需偿还外债480亿,而央行可动用现金不足350亿,违约风险立刻回到2019年水平。

改选后,米莱阵营在众议院拥有92+28=120席,距129席的“半数”只差9票;参议院19+12=31席,距37席的“半数”差6票。表面看仍需谈判,但关键门槛是“三分之一否决权”——两院均已跨过,总统行政令不再轻易被推翻。
这意味着未来两年,米莱可以:
继续压缩公共支出,把财政盈余写进2026年预算;
快速推进国企私有化(国家邮政、水务、核电站已列入清单);
用“紧急法令”方式通过劳工法改革,把裁员赔偿上限从月薪的“十倍”降到“五倍”。
但2027年10月将迎来总统大选,同期还要改选三分之一国会。若经济未能在2026年底前出现“体感复苏”,选票就可能再次成为“反噬”武器。
五、1989、2001与2025的“债务循环”阿根廷过去40年两次大规模“美元化”尝试:
1989年梅内姆政府用《 Convertibility Law》将比索与美元1:1挂钩,初期通胀归零,1995年后却陷入通缩,2001年爆发“ corralito(冻结存款)”,社会动荡导致总统半月换五任。
2018年马克里政府转向IMF,拿到570亿美元史上最大救助,仍挡不住2019年通胀+衰退“双杀”,拱手让权给左翼。
两段历史共同点是:外部美元只能“续命”,不能“造血”;一旦全球流动性收紧或大宗商品价格下滑,财政紧缩就反噬执政党。米莱团队深知此理,才在胜选演说里把“2026年财政盈余+5%增长”同时写进目标——前者稳住外资,后者稳住选民。
六、下一步的三条灰犀牛锂价下跌:全球碳酸锂价格已从2022年峰值8万美元/吨跌到1.2万美元,若2026年跌破8000,阿根廷出口创汇将少掉120亿。
省财政“爆雷”:14个省去年靠央行“过桥贷款”发工资,2026年到期,若中央不再兜底,地方可能同步紧缩,引发教师、警察示威潮。
工会总摊牌:目前罢工还停留在“24小时快闪”,一旦劳工法改革进入国会,工会或把目标从“涨工资”升级为“倒米莱”,重演2001年“敲锅游行”。
七、一张选票的重量阿根廷人把选票投给米莱,不是相信“休克”有多神奇,而是害怕回到更黑的谷底。历史告诉他们:外部金链很亮,却随时可能换成锁链;国会算术再精巧,也抵不过超市货架空空。
未来两年,米莱必须在“财政盈余”与“民生体感”之间找到缝隙,把锂矿、天然气、军工三条产业链做出就业和工资,而不仅是漂亮的FDI数字。否则,2027年的钟声响起时,今天欢呼的人群,可能就是明天敲锅的主角。
“阿根廷的故事永远不是悲剧,而是连续剧。”——作家埃杜阿尔多·加莱亚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