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5 年的春天,扬州城的空气里早没了江南该有的柔暖。北门外的清军大营连营数十里,鼓声能传到城中心的督师府,而府里的灯火,已经连着亮了三个通宵。史可法站在窗前,手里攥着一封刚拆封的信,信纸边缘被他捏得发皱 —— 信是多尔衮写来的,字里行间全是 “归降则富贵,抵抗必屠城” 的威逼利诱。
这时候的南明早就乱成了一锅粥,南京城里的弘光帝还在忙着选妃,各镇的将领要么拥兵自重,要么偷偷和清军谈条件,只有史可法带着几千残兵守在扬州,像一根插在清军南下路上的硬骨头。他身边的副将劝过:“督师,要不先假意答应,等援兵到了再做打算?” 史可法只是摇头,拿起笔时,手都在抖 —— 不是怕,是急,是痛,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
1. 多尔衮的 “糖衣炮弹”:劝降信里的软硬兼施多尔衮给史可法的劝降信,其实写得挺 “有水平”。开头先扯关系,说 “昔先帝(崇祯)待我,恩深谊厚”,假装念旧情;接着就摆事实,说清军已经占了北京,打垮了李自成,“天下大势已定”;最后亮底牌,要么 “率众来归,当以故官相待”,要么 “执迷不悟,扬州必为焦土”。
这封信不是多尔衮亲笔写的,是他让手下谋士范文程代笔的 —— 范文程是汉人,知道怎么戳中史可法的软肋。信里还特意提了一句 “将军若念先帝,当知天下非明所有”,意思是你别再傻守着南明那个烂摊子了,归顺我们才是正道。
当时清军派来送劝降信的使者,是史可法的旧部李遇春。李遇春见到史可法就哭,说 “清军势大,扬州守不住,督师跟我走吧”。史可法直接把他轰了出去,说 “我是大明的督师,生是大明人,死是大明鬼,你要是还认我这个旧主,就别再提‘投降’两个字”。后来李遇春灰溜溜地回去,多尔衮知道劝降没戏,才下了强攻的命令。
这里得说个小细节,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多尔衮其实前后派了三波使者劝降,前两波都被史可法拒之门外,第三波才见到人。史可法不是不想谈,是没法谈 —— 南明再烂,也是他心里的 “国”,投降对他来说,比死还难。
2. 烛火下的《复多尔衮书》:字字都是血,句句都是骨史可法写《复多尔衮书》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督师府里只有他一个人,桌上摆着一盏油灯,灯芯烧得 “噼啪” 响,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他没打草稿,拿起笔就写,写到激动处,眼泪滴在信纸上,晕开了墨痕。
这封信现在能看到的是节选,藏在《史忠正公集》里。开头就没给多尔衮留面子,说 “大明立国三百年,恩德在民,虽偶有乱象,却非亡国之兆”,直接反驳多尔衮 “天下已定” 的说法。中间他写了自己的处境:“扬州兵不过数千,粮不过十日,然吾辈守此,非为苟活,实为大明守一寸山河,为百姓守一分念想”。
最让人揪心的是结尾那句:“今吾已备棺木于城上,若城破,必以身殉国。君若欲取扬州,需踏吾尸而过。然吾虽死,大明尚有千万忠臣,必与君周旋到底”。后来有学者研究这封信,说史可法写的时候,其实已经知道扬州守不住了 —— 他手下的士兵连饭都快吃不上了,有的士兵甚至把自己的棉衣拆了,煮棉花充饥,但他还是没松口。
这里有个史学界的小争议:有人说《复多尔衮书》不是史可法亲笔写的,是他的幕僚代笔的。但不管是谁写的,信里的精神肯定是史可法的 —— 根据《扬州十日记》记载,城破前一天,史可法把这封信的抄本分给了手下的将领,每个将领都哭着说 “愿随督师死战”。不过《扬州十日记》的真实性后来有争议,有人说里面有些细节夸大了,但史可法拒降的事,《明史・史可法传》和《清世祖实录》都有记载,是板上钉钉的。
3. 扬州城破:从 “十日坚守” 到 “以身殉国”多尔衮劝降失败后,就派多铎(多尔衮的弟弟)带大军强攻扬州。当时清军有十万兵力,还带着红衣大炮,而史可法手下只有四千多士兵,其中还有一半是临时招募的百姓。
史可法把扬州城分成了四个部分,自己守最危险的西门。他每天都在城墙上来回走,鞋子磨破了就光着脚,嗓子喊哑了就用手势指挥。有一次炮弹落在他身边,炸起的土把他埋了半截,手下把他拉出来,他拍了拍身上的土,接着指挥士兵守城。
坚守到第七天的时候,城里的粮食吃完了。史可法把自己的战马杀了,分给士兵吃,他自己只喝一点米汤。百姓们看到督师这样,都主动把家里的存粮拿出来,有的老人还把自己的棺材板拆了,当守城的木板用。
第八天早上,清军的红衣大炮轰开了西门。史可法知道大势已去,就拔出剑想自杀,被手下拦住了。他大喊 “你们别拦我,我要以死报国”,然后推开士兵,朝着清军冲过去。后来他被清军俘虏,多铎亲自来劝降,说 “你要是归顺,我让你当江南总督”。史可法笑着说 “我是大明的督师,怎么能做清朝的官?要杀要剐随便你,别废话”。
最后史可法被处死在扬州城的南门,死的时候才 44 岁。他死前还喊着 “大明万岁”,声音传到了好几里地外。根据《明史》记载,史可法死后,扬州百姓偷偷把他的尸体埋了,因为清军下令 “谁要是收葬史可法,就灭九族”,所以埋他的地方一直没人敢说,直到清朝后期,才有人在扬州城外建了史可法祠。
4. 千年后的 “气节”:史可法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现在有人说,史可法太 “固执” 了,明明知道守不住,还非要硬拼,最后连累了扬州百姓。但其实我们得站在当时的角度想 —— 对史可法来说,“投降” 不是一个选项,他守的不只是扬州城,更是心里的 “忠义” 二字。
就像现在我们常说的 “底线”,史可法的底线就是 “不做亡国奴”。他知道南明腐朽,知道清军势大,但他还是选择坚守,不是因为傻,是因为他觉得 “有些东西比命还重要”。这种精神,放到现在也一样 —— 比如那些为了国家利益,放弃国外高薪的科学家;那些为了保护群众,冲在危险前面的消防员,他们身上都有史可法那种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的勇气。
还有人说,史可法的 “忠义” 是 “愚忠”,但其实不是。他不是忠于弘光帝那个昏君,是忠于 “大明” 这个符号,忠于 “百姓” 这个根本。他守扬州的时候,一直说 “我不是为了皇帝守,是为了扬州的百姓守”,虽然最后扬州还是被屠城了,但他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现在扬州城里还有史可法祠,祠里有一副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每次有人去参观,看到这副对联,都会想起那个在烛火下写《复多尔衮书》的忠臣,想起那个在城墙上坚守到最后的督师。
史可法的故事,从来不是一个 “失败者” 的故事,而是一个 “坚守者” 的故事。他让我们知道,不管时代怎么变,“忠义”“气节” 这些东西,永远都不会过时。如果换成是你,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你会像史可法一样坚守,还是会选择另一条路?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聊聊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像史可法一样有气节的历史人物。要是喜欢这类历史故事,也可以多关注,后面还会讲更多明末清初的真实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