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阿根廷央行在三天内疯狂抛售 11 亿美元外汇储备时,这个国家的货币保卫战早已注定失败。
9 月的第三个星期,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外汇交易员们目睹了令人窒息的一幕:央行周四抛售 3.79 亿、周五狂砸 6.78 亿,短短 72 小时消耗1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相当于该国全年教育预算的 1.5 倍。
但更令人心惊的数据藏在账本深处 —— 阿根廷央行公布的 392.6 亿美元总储备中,真正能用来救市的净储备仅约 60 亿美元。
美国外交关系协会高级研究员 Brad Setser 直言不讳:"这根本不够每天 5 亿美元的消耗速度,比索正在面临挤兑。"
这场货币雪崩的背后,是阿根廷总统米莱亲手点燃的政治火药桶。
米莱输掉的不仅是一场选举。
在被他称为 "领导力公投" 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地方选举中,其代表的自由派政党遭遇惨败,左翼庇隆主义反对派强势获胜。
投票结果出炉当晚,阿根廷黑市的比索兑美元价格就暴跌至 1520,较官方汇率溢价近 3%,一周内累计贬值超 6%。
市场用脚投票的逻辑再清晰不过:投资者开始怀疑这位挥舞电锯象征削减开支的总统,是否还能在国会推进其激进改革。
毕竟,米莱政府原本计划私有化 41 家国企,如今一年过去仅完成 6 家,连最大的国有银行改制都只能保留 99.9% 的政府控股权,彻底暴露了改革推进的艰难。
选举失利像推倒多米诺骨牌的第一下。
阿根廷 "国家风险" 指标飙升至 1500 个基点,主权债券两周内收益率暴涨 5.5 个百分点,而央行不得不重启已暂停五个月的汇市干预 —— 这与其上任初承诺的 "市场化改革" 形成辛辣讽刺。
更致命的是民生成本的飙升。
米莱裁减 5.3 万个公共部门岗位、冻结公共工程的紧缩政策,已导致实际工资下降、失业率攀升。
当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退休老人发现养老金购买力缩水,母亲们为孩子的教育补贴取消而抗议时,选举结果早已埋下伏笔。
米莱的新自由主义药方,阿根廷人并不陌生。
过去 40 年间,类似的大规模私有化尝试已反复上演,却陷入 "自由化 - 危机 - 管制" 的恶性循环。
本次米莱政府启动的贝尔格拉诺货运公司和国有高速公路维护公司私有化,不过是历史剧本的又一次重演。
这种循环的根源藏在阿根廷的经济基因里。
这个曾经靠牛肉、小麦出口跻身世界前十的国家,至今未能摆脱对初级产品出口的依赖。
当米莱削减教育、医疗投资时,恰恰错失了产业升级的机会 —— 而这正是阿根廷从 "南美巴黎" 跌落中等收入陷阱的核心原因。
IMF 的 200 亿美元贷款看似雪中送炭,实则饮鸩止渴。
这笔资金构成了阿根廷外汇储备的主体,但 Setser 尖锐指出:"IMF 只关注财政紧缩,却忽视了阿根廷国际收支的致命缺陷"。
数据显示,阿根廷常年依赖贸易顺差填补净投资收入的黑洞,当外汇储备告罄,债务违约的幽灵便会重现 —— 这一幕在 2019 年刚上演过。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政策的自相矛盾。
米莱一边誓言 "动用最后一美元" 保卫汇率,一边却在 8 月收紧外汇管制,禁止券商用比索融资购买美元。
这种 "市场化改革" 与资本管制的摇摆,恰恰暴露了新自由主义在现实面前的窘境。
在选举惨败后,米莱的政策转向来得猝不及防。
他突然宣布 2026 年将养老金提高 5%、医疗支出增加 17%,这与其上任时 "电锯砍福利" 的形象判若两人。
这种 180 度转弯揭示了残酷现实:纯粹的新自由主义在阿根廷寸步难行。
加拿大丰业银行的报告警告:"为维持汇率而消耗储备,将把阿根廷重新拖回恶性通胀。"
这正是米莱曾承诺终结的噩梦。
尽管当前通胀率已从 211% 降至 33.6%,但比索被严重高估的现状,正在削弱出口竞争力,为更大规模的贬值埋下隐患。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阿根廷过去 22 次经济改革大多以主权债务违约和通胀危机收场。
当米莱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在街头爆发冲突,当央行的外汇储备以每天燃烧 5 亿美元的速度消失,这个国家正在用血泪证明: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经济教条,任何忽视民生与结构性问题的改革,终将被现实击得粉碎。
如今,距离 10 月全国中期选举仅剩一个月,阿根廷的外汇储备还能支撑多久?
米莱的新自由主义实验,或许正在迎来最后的审判。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