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姨今年62岁,退休后生活慢了下来,早晚刷牙成了她最讲究的事。她喜欢用一种薄荷味很重的牙膏,觉得用完嘴巴才“干净”。
上周她去社区参加健康讲座,医生提到:“有些牙膏里的成分,长期使用可能会有风险。”这让王阿姨心里咯噔一下。
回家后,她仔细看了下自己用的牙膏,发现配料表上写着“氟化物”“三氯生”这些她从没注意过的名字。
可哪些才是对身体有害的成分?我们又该如何挑选挤牙膏这种生活必需品?不光李阿姨,相信很多人也搞不清这些问题。
真的需要那么贵的牙膏吗?不管是便宜的还是贵的,牙膏的基本成分都差不多。主要包括摩擦剂、洁净剂、保湿剂、增稠剂和香料。
摩擦剂就像牙膏里的“小刷子”,能擦掉牙齿表面的污渍和牙菌斑。洁净剂能杀菌消毒,让口腔更干净。保湿剂让牙膏保持湿润,不至于干巴巴。
增稠剂让牙膏有那种挤出来不会塌的质感。香料呢,就是让刷牙时有清新的味道。这些成分加在一起,主要作用就是清洁牙齿、预防蛀牙和牙龈问题。

超市里那些高价牙膏,包装上常常写着“天然草本”“美白配方”“抗敏技术”之类的话,听起来很吸引人。比如有些美白牙膏会加一点漂白剂,宣传能让牙齿变白。还有的抗敏牙膏说能保护敏感牙齿,刷牙时不那么酸痛。这些特别的成分就是高价牙膏的“卖点”。
但这些东西真的有用吗?其实不一定。比如美白牙膏里的漂白剂,短期内可能让牙齿看起来白一点,但牙齿的颜色主要跟牙釉质的健康和内部结构有关,牙膏能起的作用很有限。长期用含漂白剂的牙膏,甚至可能磨损牙齿表面,反而不好。

美国牙医协会,简称ADA,是全球很知名的口腔健康机构。他们研究了很多市面上的牙膏,发现了一个关键点:只要牙膏里有氟化物,并且通过了ADA的认证,不管是便宜的还是贵的,都能有效预防蛀牙。
氟化物是一种能让牙齿更结实的成分,能增强牙齿抵抗酸的能力,还能减少口腔里细菌的生长。
《消费者报告》杂志在2019年做了一次牙膏评测,测试了几十种不同价格的牙膏。他们发现,高价牙膏在清洁力和刷牙时的口感上可能会稍微好一点,比如泡沫更细腻,味道更舒服。但说到预防蛀牙和牙龈疾病的效果,贵的牙膏和便宜的差别并不大。
也就是说,你花几十块买的牙膏,可能只是刷牙时感觉更好,但对牙齿健康的保护,跟几块钱的牙膏没太大区别。
含有这4种成分的牙膏,谨慎购买!很多牙膏包装上写着各种专业名词,普通人根本看不懂。有的成分长期用下来可能对健康不太好,特别是以下几种,在买牙膏的时候建议多留个心眼,能避开就避开。
1.三氯生
它是一种抗菌剂,有些牙膏说可以抗牙龈炎、除口臭,靠的就是这个成分。短时间用可能没问题,但长期使用容易造成细菌耐药,反而让口腔细菌更难控制。
三氯生被身体吸收后可能会干扰内分泌系统,对肝脏也有负担。已经有一些国家和地区限制它在牙膏中的使用。在挑牙膏时看到“三氯生”这三个字,可以考虑换一个产品。

2.月桂醇硫酸钠
月桂醇硫酸钠是起泡剂,能让牙膏起很多泡,看起来刷得很干净,实际上跟清洁力关系不大。这个成分刺激性比较强,用久了容易引起口腔黏膜干燥,甚至有些人会觉得嘴巴里辣辣的,牙龈容易发炎。
有口腔溃疡的人,长期用这种牙膏可能会反复发作。有的牙膏也用温和型起泡剂,清洁效果一样,对口腔更友好。

3.过氧化氢
有些牙膏为了让牙齿看起来更白,会加一点过氧化氢。这种东西在漂白剂里也有,用来分解色素。
问题是,它会刺激牙釉质,牙齿敏感的人用了以后容易酸、痛、麻。过量使用可能还会伤到牙龈,导致牙龈红肿、出血。

4.糖精钠
这个成分是人工甜味剂,主要是让牙膏吃起来不苦。虽然用量很少,但它不是必须的。有些研究怀疑它和某些健康问题有关,比如代谢异常或者影响肠道菌群。
对于长期使用来说,能不用就尽量不用,特别是儿童牙膏,最好避开含有人工甜味剂的产品。有些牙膏用木糖醇替代糖精钠,相对来说更安全一点。
刷牙有3忌挑选安全的牙膏固然重要,但在口腔健康上,怎么刷是个绝不能忽视的问题。有些刷牙习惯看起来没问题,其实对牙齿和牙龈有伤害,时间久了反而会导致各种口腔问题。
1.用力太猛
有人觉得刷得越用力,牙齿就越干净,细菌都能被刷掉。但牙齿不是锅碗瓢盆,刷太用力只会把牙釉质磨掉。
牙釉质是保护牙齿最外层的东西,一旦破坏了就不能恢复。牙齿变得敏感,就是因为这层保护被破坏了。
用力过猛还会压迫牙龈,造成牙龈萎缩,让牙根露出来。时间长了不仅牙齿疼,还容易松动,甚至掉牙。
正确的做法是轻轻刷,用软毛牙刷,力度以不让牙龈出血为准。如果每次刷完牙都有牙龈出血,那就要警惕是不是刷牙方式有问题。

2.时间不够
很多人刷牙就是一边走动一边随便刷几下,有的连一分钟都不到。牙菌斑在牙齿上附着很紧,刷牙不到两分钟根本清理不干净。牙齿分为内侧、外侧、咬合面,还有舌头接触的那一面,每个面都得刷到位。
刷得太快,容易漏掉牙齿缝隙,牙垢积累起来就会变成牙结石。牙结石刷不掉,只能去医院清理。而牙结石是导致牙龈发炎、牙周病的重要原因。
牙刷只能清理牙面,缝隙里的东西还需要配合牙线或冲牙器。

3.饭后马上刷牙
很多人觉得吃完饭立刻刷牙是讲卫生,特别是吃了酸的、甜的东西更着急刷。但这时候口腔里的酸性环境最强,牙齿表面处于“软化”状态。
如果立马刷牙,相当于在牙齿最脆弱的时候用力摩擦,会加速牙釉质流失,让牙齿更容易敏感和损伤。
吃完饭后最好先用清水漱口,等20到30分钟后再刷牙,这时候唾液已经开始中和酸性,牙齿表面也恢复了一定的硬度,刷牙才更安全。
如果实在不方便等,可以漱口后嚼一片无糖口香糖,帮助清理残渣和刺激唾液分泌,起到临时保护作用。

牙膏不是贵就好,也不是泡沫多就干净,关键在于成分安全、方法科学。学会看配料、掌握正确刷法,就是对健康最实在的投资。一天两次的坚持,能守住几十年的好牙。
参考资料:
[1]《牙膏选不对也有健康风险?医生:买牙膏看好这几点!》.健康时报.2024.02.27.
[2]《全国爱牙日:牙膏会产生“耐药性”?要经常换?真相是……》 .科普中国.2022.09.20.
[3]《5块和25块的牙膏有啥区别?真相可能让你大吃一惊》.生命时报.2017.10.17.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