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晓晖 编校:殷英
本系列旨在梳理与解读民国时期中小学课本中有关江西的文字记载。通过对地理、历史、文化等内容的考察与分析,呈现当时教育视野下的江西形象。
【教材信息】
书名:复兴地理教科书·高小第二册
著作与发行:商务印书馆(上海)
印刷:商务印书馆(上海)
出版日期:民国二十二年(1933)七月
【教材说明】
本书与前一篇(见《民国课本中的江西|高小地理教科书·第二册(北京,1941)》)所介绍的地理教科书相同,供高小一年级使用,相当于现在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的课本。
本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对中国现代出版、文化与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民国时期中小学教材中被选用最多的出版社之一。
本教材编著者冯达夫,为民国时期经济地理学专家,曾主编多部中小学及大学教科书。校订者王云五,为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和政治家,当时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本教材内容起于青海、西藏,终于新疆,共二十课,主要介绍长江流域、陇海铁路及西部诸省。本文节录其中有关江西省的部分内容(第八至第十课)。编者根据当代汉语标准,对原文中的用词、标点有所修订。
【正文】
八 汉冶萍公司
【问题】汉冶萍公司*包括哪几机关?汉阳铁厂的情形怎样?大冶铁矿在哪里?情形怎样?萍乡煤矿在哪里?情形怎样?汉冶萍公司有怎样的危机?
汉冶萍公司,是汉冶萍煤铁有限公司的简称。里面包括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三个机关,是我国最伟大的实业。
汉阳铁厂*在汉阳的龟山脚下,是我国最大的炼铁厂,有化铁炉、炼钢炉多座。炼成的钢铁,品质极好,可制机器和轨道,制成的翻砂铁,销售全国各地。但因借款的关系,输出于日本的也很多。
大冶的铁矿*在湖北大冶县,每天出矿石二千吨。矿石含铁质的成分,平均在百分之六十以上,可以和世界最好的铁矿相比。采出的矿石除供给汉阳铁厂外,全部输出日本*。
萍乡煤矿*在江西省的萍乡县,矿苗很旺。煤质极好,色黑如漆,富黏结性,并且磷质极少,宜于炼焦。汉阳铁厂炼钢铁的燃料,都从这矿供给。
汉冶萍公司是我国唯一的供铁公司,有工人二万,每年可产生铁四十万吨,钢二万七千吨,煤八十万吨。可惜负债日多,近来几乎停业了*。
【注释与解读】
本课中因包括江西萍乡煤矿,故录入。
* 汉冶萍公司:成立于1908年,统辖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等厂矿,兼炼铁、采矿、开煤三大端,它是中国第一代新式钢铁联合企业,也是当时亚洲最大和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 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诞生于1890年,由晚清名臣张之洞创办,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前身。
* 大冶铁矿:1890年由张之洞兴办,引进西方先进设备、技术和人才,为中国第一家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汉阳铁厂的原料基地。
* 矿石输出日本:由于缺乏建设资金,大冶铁矿及后来的汉冶萍公司先后向日本多次借款,借款协议要求必须以规定价格长期向日本供应铁矿石,这也因此造成了该公司后来的衰败。
1937年的萍乡煤矿 图源:亚东印画辑
* 萍乡煤矿:或称安源煤矿,位于今萍乡市安源区境。1898年,清末大臣、官商盛宣怀为解决汉阳铁厂燃料问题,引进西方技术,创建萍乡等处煤矿总局,煤矿于1906年投产,成为我国第一座准机械化煤矿。又为煤炭运输,修建株萍铁路。 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工人中发起罢工运动,是为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8年,煤矿工人组成的红二团成为了秋收起义的主力军。
【正文】
九 九江和南昌
【问题】九江的交通怎样?九江的商业怎样?庐山在哪里?江西的省城在哪里?有什么名胜古迹?
从武汉乘轮顺流东下,直达九江。九江当鄱阳湖西岸,扼长江要冲,外通凡沪、汉,内达全省,是江西唯一大商埠。商业以茶为最盛,和福州、汉口,被称为我国三大茶市。此外瓷器、夏布、纸张、木材,都是本埠大宗的输出品。九江本有英国租界,自国民革命军到后,已经收回了*。
九江的东南有庐山,高四千多尺,周二百多里。山中常有云雾围绕,有『难见庐山真面目』的传说。中间古迹名胜很多,各有奇趣,著名于世。庐山的西北部有牯牛岭,别墅相连,是著名的避暑地。
从九江经南浔铁路,直达南昌。南昌是江西的省城,城在鄱阳湖西南,赣江沿岸水陆四通,商业繁盛,全省木材,多集于此,米市亦非常兴盛*。城西有滕王阁,著名于古今,东湖湖畔的百花洲,多古迹,风景也佳。
【注释与解读】
* 九江收回租界:1861年3月,英国租借九江城外沿江地段,建立英租界,前后66年。1927年1月,在北伐军的支持下,九江人民占领租界。3月,英国政府将九江租界交还中方管理。
* 米市:江西为中国南方重要的稻米种植区。清末到民国初年,南昌为中国四大米市之一。1916年南浔铁路(今昌九铁路)建成后,江西稻米转由铁路运输到九江港出口,故九江替代了南昌米市的地位。
【正文】
十 景德镇的瓷器
【问题】景德镇在哪里?制造瓷器用什么原料?这些原料产自哪里?制造瓷器要多少手续?景德镇的瓷器有什么缺点?要怎样改良?
从南昌渡鄱阳湖,溯昌江,到景德镇。景德镇属浮梁县境,千余年前就因制瓷器著名;现在我国所用的瓷器,大半是这里出产。造瓷的瓷土,由鄱阳湖沿岸和安徽的祁门运来。制瓷手续很多,大别为淘泥、制坯、修坯、上釉、烧制、施彩数种,都用分工的制度。现在全镇的瓷窑共计五百余所,每年烧窑的时候,人口骤加,通夜火光烛天,是内地极盛的工业区域。
景瓷色泽光润,质地精良。不过式样和绘画,往往陈旧。近年江西瓷业公司*,用新式机器,改良制造,出品在各处赛会中,都得着很好的评论。
景瓷的产额,年达五百余万。销路除运到九江外,或溯赣江运入广东,或经安徽南部运入浙江*,运销到外国去的也很多。将来如能一面努力改良制造,一面设法推广销路,那么,景德镇的瓷器,更有发展了。
【注释与解读】
* 江西瓷业公司:到了清朝末年,景德镇的传统制瓷业已积重难返、衰败不堪。1910 年,在冀、鄂、苏、皖、赣五省协办下,成立股份制的江西瓷业公司,采用新法和机器制瓷。
* 景瓷的输出:主要有三条通道,其一为赣江到广州出口,需要挑担过大庾岭;其二为景德镇挑担到皖南,入钱塘江水路到宁波出口;其三为昌江入鄱阳湖转九江,全为水路。因此九江是景瓷最大的输出地,有瓷市之称,一度景瓷被称为九江瓷。
【后记】
这是本系列的第二篇。这本地理教科书比前一本(见《民国课本中的江西|高小地理教科书·第二册(北京,1941)》)早出版八年,内容相对简略些。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在叙述中直言社会与经济问题,如汉冶萍公司的危机、景瓷业的衰落等;尤其在谈到汉冶萍公司的问题时,明确指出由于受到日资控制,中国企业因此走向衰落,体现出一种鲜明的爱国主义宣传氛围。这也是商务印书馆教材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