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三国演义》脉络和描写浅析,第五篇,北方稍宁

一部三国史,半篇华夏情。短短九十余年的广义三国阶段,浓缩了我们封建王朝史的往复循环,正如书中开篇强调的天下大势合久必分,

一部三国史,半篇华夏情。短短九十余年的广义三国阶段,浓缩了我们封建王朝史的往复循环,正如书中开篇强调的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从黄巾军起事到三分归晋,小说系统、详细的描绘了东汉末年的混乱到天下一统的全过程,大事频仍,英才辈出,加上罗贯中的梳理、改编和文采,使得整部小说跌宕起伏,精彩纷呈。

上一篇我们解析了曹操东征西讨,控制汉江、淮河一线,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汉末综合实力最强的一路诸侯,终于迎来了最强劲的对手--河北袁绍。回顾前面曹操的征战过程,采用的是拉拢联合与征讨结合的战略,加上汉天子的号召力,各个击破,而这些被剿灭的群雄,加上剩下的袁绍、刘表、马腾、公孙康、孙策、刘璋、张鲁等,由于实力不足,或缺乏大志,相互间争斗频繁,大部分被一一平定。单拿袁绍来讲,虽然在北方势力大增,但始终避免和曹操硬碰硬的决战,形不成真正的威胁,因此曹操只是加以防范,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当曹操势力范围稳步扩大,曹军的兵锋不可避免的指向了袁绍。

前面我们讲过,从公元196年,东汉建安元年到200年,不过短短四年的时间,曹操从击败李傕郭汜开始,一路征战,迎来了和袁绍的决战,其间数次因粮草不足暂停,民力之衰可见一斑,袁绍所在的河北一带战事较少,所以粮草相对充足,兵力也比较雄厚,这也是曹操主要的顾虑,但袁绍好谋无断,坐视中线众诸侯被各个击破,失去了乱中取胜的机会,谋士郭嘉十胜十败之说直接给袁绍下了不足为虑的定义。正统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军队上曹军兵精将勇,经历多次大战、苦战,经验丰富,拥有张辽、徐晃、于禁等善于领兵的大将,夏侯惇等宗族将领很能打,数量也多;谋略上曹操集团谋士众多,荀彧、荀攸、程昱、贾诩老成持重,郭嘉、刘晔聪明多计,是三国中整体质量最高的谋士群,曹操本人又极为多谋善断,这一块优势极大;战略态势上南方虽有刘表、孙策等诸侯,但都安于自保和有限扩张,对曹操构不成威胁,只有弱小的刘备积极牵制,双方基本上都可以全力以赴,这便是战前的总体形势。

公元200年初,袁绍发兵,但几乎从一开始袁绍的战术就有问题,首先,在手下谋士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听从了刘备的建议,决定出兵,派颜良领兵十万攻白马,沮授劝袁绍不要让颜良单独出击,理由是颜良性狭,袁绍不听。那么,不妥之处仅仅是颜良性狭吗?当然不止于此,颜良文丑虽然是勇将,但领兵能力缺乏佐证,即使考虑到数量的夸大,三五万的兵力是有的,只派一员大将率领如此多的兵力确为不妥,除非手下有得力的偏将,不然在讲究出奇制胜的平原战场,特别是面对能征善战的曹军,很容易顾此失彼。既然决战已经开始,袁绍就应该派出将领、兵力充足的前锋队伍,后面要有接应,主力也不能离得太远。

黎阳在今天的河南鹤壁,卫河以北,属于河南北部,与曹操势力的交界处,考虑到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可以理解为黄河以北,颜良军攻击的白马,位于黎阳与濮阳之间,濮阳是曹操的地盘,守将刘延不是颜良军的对手,立即求援,曹操亲自领兵十五万,实际应该有七万,增援白马,曹操先带着三分之一的兵力到达。两军对峙,颜良军布阵整齐,曹操有些害怕,先后派宋宪魏续挑战颜良,但基本上战不三合,都被颜良斩杀,徐晃出战,二十合败回。小说中用了诸将栗然来描写,那么曹操阵中的猛将,力量和武艺高过徐晃、或至少相当的,恐怕只有张辽许褚,张辽为人谨慎,武艺和徐晃相当,觉得自己不是对手;许褚很勇猛,按理应该积极请缨,但如前所述,许褚粗犷的外表下有着精细的一面,他并不傻,许褚在护卫曹操时是绝对的不遗余力,判断力也很好,后面会有介绍,在颜良士气正盛的情况下,许褚可不去找这个不自在,打好了势均力敌,打不好也像徐晃一样败阵,有损自己的战功和威名,因此许褚谨慎的选择了避让。曹操把控全局的能力很强,没有强令手下战将硬去单挑,而是适时的收军。

接下来关羽迎来了温酒斩华雄和三英战吕布后又一个高光时刻,领命出战颜良,关羽张飞此时成名已久,曹操也认为关公的能力超过手下诸将,这才礼遇有加,厚恩以待。关羽在小说中,从未有畏敌避战的时候,听说颜良骁勇,恐怕更是急于斩将立功,即报答曹操,又扬威天下。笔者初看三国,觉得关羽对颜良军的评价,如“土鸡瓦犬”和“插标卖首”也不以为然,似乎有些自负了,但仔细分析之下,像关羽这种久历征战的名将,恐怕从颜良军的阵型保持,看出有实战经验不足的弱点,心里已经有了突破路线,所以直冲战阵。小说中描写到,河北军如波开浪裂,说明袁绍军纪律和经验都较差,既没有放箭射击,也没有盾牌和长枪防御,连骑兵阻挡都没有,乃至被一人一马冲乱。还有个细节,颜良在两军对阵之时,竟然在麾盖之下,他如果处于高处,站在战车上指挥,有伞盖还说得过去,作为全军突前的唯一大将,骑在马上,视野肯定会被伞盖和前方军士影响,关羽正是看出颜良轻敌懈怠,才来了个直取中路;再者颜良眼看对手冲到,还要去问,经验严重不足,赤兔马的速度超出一般人的预估,所以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一刀刺于马下,注意不是砍于马下,关羽用了最快速直接的招数,根本不给颜良反应的时间,这就是名将和勇将的区别。当然关羽在取胜后,顺便夸了夸三弟张飞,其实是在夸自己,所以曹营众将在羡慕嫉妒的情况下,加上关羽自傲,和他的关系都不好,只有张辽和关羽真正交好。

袁绍听说关羽斩了颜良,要杀刘备,却被刘备轻松化解,再派文丑追击曹操,颜良被杀在前,袁绍不吸取教训,还让单独的大将领兵出击,可谓顽固至极。击败颜良后,曹军对袁绍军的惧怕已经基本解除,本来曹操还是顾虑袁绍兵多,但斩杀颜良后,既削弱了对手,也清楚了袁军的虚实,前部精兵尚且如此,遑论大队。袁绍手下谋士中,比较出色的是沮授,他既不像田丰那样刚而犯上,也不像郭图、逢纪等私心太重,所出的对策很合理,比如这一次就建议不与曹军在东郡纠缠,分兵直逼官渡,曹操如果不回援,则直取许都;如果曹操退兵,则袁军主力可以乘乱击之。这是调动对手而不被对手所调动的上计,奈何袁绍不听,沮授只能空自叹息。

文丑领兵到达后,曹操使用了诱敌之计,袁军争抢粮草马匹,队形又乱,与曹军的训练有素形成鲜明对比。曹操下令并力攻击,再败文丑一军,乘势下令追杀文丑,此时曹操手下众将的信心也大大上升,张辽徐晃齐出。文丑并不惧怕二将夹击,放下铁枪,用箭射张辽,注意此时文丑应该是回马射击,正对张辽,以便射的准、射的连贯,文丑的箭法很厉害,第一箭射中张辽盔樱,第二箭射倒坐下马,张辽落于马下,在乱军之中,对手骑马移动,能有这个准头很不错了,如果张辽单独追击,必被文丑所杀。徐晃慌忙截住文丑厮杀,他的武艺不如文丑,救了张辽便走,此时关羽二次出场,独战文丑,战不三合,文丑应该看出关羽力量武艺高于自己,加上所部处于劣势,心怯而走,不提防关羽骑的是赤兔马,速度比他的马快很多,追上一刀杀死,其实关羽斩颜良诛文丑,都在一定程度上借了赤兔马的快速。

接下来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关云长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最终刘关张再度会合,这三兄弟历经磨难,始终彼此信任牵挂,才能再次聚首,是刘备集团的核心力量,刘备还得到了赵云、关平和周仓,虽兵力很少,但人才队伍有所增强,去往汝南投刘辟龚都,徐图征进。汝南是曹操在上一阶段夺取的势力范围,但根基不稳,始终有黄巾军余部活动,这里的粮食出产也不错,曹操一开始盯上这里就是为了夺粮。

袁绍试图联合孙策,但一者时间太晚,江东集团基本都反对联合袁绍,得罪强大的曹操集团;二者袁绍和孙策一南一北,距离遥远,通信不变,在彼此缺乏信任的情况下,难以协调行动。孙策控制江东,基础也不牢固,本地豪强有很多反对他的势力,孙策则是一律镇压,被许贡家客刺成重伤,怒杀于吉后,丢了性命。孙策临终把权力交接安排得很明白,情真意切,孙权坐领江东,但这也意味着孙氏集团接下来的任务是专注于稳固内部,积蓄力量,对曹操失去了威胁,曹操袁绍的决战,还是由他们自己进行。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七月,袁绍怒而兴兵,出动主力,号称七十余万,进逼官渡,曹操则选精兵七万迎敌,曹操的兵力并不少,但兵贵精不贵多,善战的七万比起盲目多出兵,一是减少粮草补给总量,省去路上的损耗;二是指挥起来驾轻就熟,执行力好。袁绍阵中的沮授也总结道:“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建议袁绍稳扎稳打,凭借粮草后勤,拖垮曹军,却反被袁绍囚禁,失去了最好的谋士,袁绍已经是未战先败。

但袁绍毕竟是北方最大的一枝势力,虽然失了颜良文丑,还有张合高览等名将,开战初期给了曹操很大压力,总体上曹军处于守势,但能守得住。其间曹操的部将探知袁军大将韩猛运粮将至,派徐晃领兵烧粮草,张辽许褚接应,注意此时徐晃已经成为曹营中堪用的领兵大将,很多重要的任务都交给他,而徐晃也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袁绍经此一战,也意识到了粮草补给面临的威胁,派审配回去监督粮草,但如此一来,身边最后一个堪用的谋士也离开了,并且袁绍令淳于琼防守乌巢,淳于琼好喝酒,很难完成任务,但此时已经没有人敢说话了,毕竟田丰沮授的例子就在眼前。许攸再次献计,分兵攻打许都,如果曹操回援,则两路同时攻打,这条计策和前面沮授的计策一样,都是攻敌之所必救,调动曹军,凭借优势兵力取胜,但袁绍因为许攸的过失,也没有听从,取胜的好机会就这样溜走了。

许攸投降曹操后,利用对袁绍军的深入了解,献了乌巢烧粮的绝计,曹操当机立断,亲自领兵前去,毕其功于一役。曹操带领的五千兵马,抵得上袁绍军的五万,兵精将勇,一举烧了乌巢粮草,擒杀淳于琼、眭元进、赵睿等袁军将领,袁绍军只剩随军携带的数日粮草。

袁绍得到消息后,立即召集文武商议对策,其实此时袁军主力完整,危险中也蕴含着机会,他们这时并不确定曹操是否在劫乌巢队中,但稍加冷静分析,便至少可以推断出,既然曹军孤注一掷,必然遣精锐中的精锐前去,不论曹操在不在阵中,至少会有一半的曹军大将会去,如果袁绍派大军围攻,歼灭这一枝精锐,至少可以重创曹军,打击士气;同时分兵埋伏在曹军大营附近,如果曹军出动接应,则再包围这一枝,如果曹军大营不出动,则等歼灭攻乌巢的曹军后,集合全部主力攻击曹操大营,袁绍军剩余的粮草,足以支撑这几日的行动。

然而袁绍再次选择了极不合理的建议,只派张合高览领兵五千攻打曹营,蒋奇领兵一万救乌巢,后面得到虚假信息后,又只添兵打曹营,完全是添油战术,好像粮草被烧并不要紧一样,最终逼反张合高览,蒋奇被张辽所杀。曹操乘势反攻袁绍军大营,虽然没有全胜,已经占了上风,接着散布谣言,乱袁绍军心,袁绍再次分兵回去防守城池,兵力下降,曹操立即全力进攻,杀死袁绍军七八万人,取得官渡之战的全胜,也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至此,曹操和袁绍两支北方最强大势力的胜负已然分出,袁绍虽然仍手握冀青幽并四州,但核心人才队伍尽失,被曹操所灭已经只是时间问题。

曹操乘胜追击,在仓亭再次击败袁绍,部下劝他继续进兵,但曹操顾虑此时快要秋收,恐怕影响粮食产出,步以前因粮草不足而被迫收兵的后尘,加上刘备攻击许都,下令回军。刘备和曹操的二次大战,结果不用细说,此时的刘备仍是弱小,曹操用分瓣计调动刘备军,一举击败刘备,同时夺了汝南。刘备逃走时被张合高览夹攻,幸亏赵云从后队冲来,一枪刺死高览,这高览是河北四大将之一,武艺很高,但他和颜良文丑一样,被关羽、赵云这个级别的大将几个回合内杀死,明显的缺乏战场经验,反应慢,他们和后来的夏侯渊一样,个性上有缺点,不能成为持久的名将,而同样是来自河北的张郃,则稳定的多,被赵云击败也不硬抗,坚持到众多名将身故,一跃成为三国第一名将。

这里多说几句,曹营中张郃、徐晃、张辽等大将,虽然败阵的战例不少,但他们比较均衡,不会轻易被击败,巅峰期保持的也比较长,越到后来越显得强,逐渐开始挑战关羽、马超、张飞等超一流战将,所以综合来看,曹操的手下大将能力很强,不输刘备的五虎将,胜过江东诸将,这也和曹操唯才是举,吸纳各路英才强相关,否则仅靠宗族将领和门阀子弟,曹军的战斗力不会这么强大。

刘备引残兵投靠刘表,虽然有孙乾的铺垫,但刘表还是真心接纳刘备的,一个是刘表此时年老,蔡氏宗族野心膨胀,有刘备在,可以牵制蔡氏集团;第二个曹操彻底击败袁绍后,必然会南下攻打刘表,引入刘备可以筑起北部藩篱,对抗曹军;第三个刘表自知两个儿子没有能力继承荆襄九郡的治理,必须依靠刘备的协助,即便刘备坐大,也是刘姓宗族,加上仁义之名,不会轻易加害二子。

曹操乘袁绍病重,全力攻击,袁绍受惊而死,把继承权交给幼子袁尚,废长立幼,为袁氏集团的最终瓦解埋下了伏笔。而袁尚、袁谭兄弟相争,危急时联合,缓和时互相攻击,最终袁谭、高干被杀,袁尚、袁熙投乌桓蹋顿,于是曹操商议西击乌桓。在这里要介绍一下,乌桓是东胡的一枝,生活在河北北部、辽西、辽东和蒙东南部,与袁绍是结盟关系,加上袁尚、袁熙的骑兵,实力不可小觑。此时大部分将领劝曹操回师许都,防范刘表、刘备,但郭嘉指出乌桓倚仗偏远,不服曹操,轻而无备,趁此机会进攻,必获全胜,刘表胸无大志,和刘备刚开始结盟,不足为虑。此时的郭嘉和最初投靠曹操时相比,随着阅历的增加,计谋和战略分析越来越合理,已经接近成为曹操手下第一谋士,加上年轻,被曹操所看重,有让其辅佐自己儿子的计划。其实郭嘉的建议还有一个合理之处,乌桓距离遥远,如果先退兵,将来再打击,往返耗费粮草巨大,时间也太久,影响曹操的统一进程,曹操此时虽强,但各项资源并不满足其频繁征战,而曹操的年纪则在无情的增长。

注意小说中所说的西征乌桓,并不是在幽州附近向西进兵,那个方向是并州,再向西就是河套地区了,乌桓的势力范围在右北平、辽西和辽东,西征是指攻击辽西。郭嘉染病后,建议曹操轻装倍道而行,攻乌桓无备,能有这个战术意识的,都是古今名将。在田畴的指引下,曹操绕路奔白狼山,正好遇到乌桓和袁氏兄弟,曹操一眼看出乌桓兵组织混乱,令张辽掌旗,率领徐晃、许褚、于禁领兵奋力攻击,大败乌桓,张辽斩蹋顿于马下,乌桓大部分兵马投降曹操,成为曹军的生力军,曹操对张辽的信任可见一斑,而徐晃、许褚、于禁也是深得曹操信任的将领。直到东汉末年,汉军对游牧民族仍有压倒性的优势,装备上更好一些,指挥上更是优势极大,曹操收编其中的精壮,内迁其民众,基本上平定了右北平和辽西地区。

但此时曹操也受到了一个很大的打击,郭嘉病死,不但少了一个最得力和信任的谋士,也影响了曹操培养接班人的计划,为司马懿的崛起埋下了伏笔。曹操在郭嘉的建议下,按兵不动,让公孙康和袁氏兄弟自相残杀,彻底剿灭了袁氏集团,避免了再次劳师远征。

本篇的题目,笔者用了北方稍宁的词语,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势力范围上讲,曹操尚未控制河套地区,马腾韩遂割据西凉,公孙康占据辽东,只是表面上臣服;从治理的稳固性上来讲,袁绍的地盘归顺不久,还无法深入治理,民众尚未完全归心;从时间上来讲,此时已是公元206年,距离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刘表,只有区区两年时间,能实现辖区的全面治理就不错了,谈不上真正平定。上述几点也是曹操在赤壁之战被击退,未能一统天下的重要原因,也和后面崔州平的论述有很多契合之处。

喜欢的小伙伴请关注“秦隋志汉唐宣”。

评论列表

秦隋志汉唐宣
秦隋志汉唐宣 1
2025-11-09 15:05
喜欢的小伙伴请关注“秦隋志汉唐宣”[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