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供排水管网是保障居民生活与产业运转的核心基础设施,供排水检测系统通过对流量、水质、压力等关键参数的精准监测,构建起从 “源头到末端” 的全流程管控体系,为管网安全运行提供数据支撑。
流量监测设备:分场景适配的 “输水计量中枢”
工程技术人员针对供水与排水场景的不同需求,配置差异化流量监测设备,确保管网输水效率与排水通畅性可实时追溯。
供水场景中,超声波流量计根据管道工况灵活选用。插入式设备因安装无需截断管道、价格不受管径影响,被广泛用于大管径主管道改造,如直径 1 米以上的城市供水主干管改造时,技术人员仅需在管道开孔插入传感器,即可实现流量监测且不中断居民用水。管段式设备凭借高精度优势,适配新建管道与高要求工业场景,在化工园区、制药厂等对流量计量精度要求严苛的区域,这类设备在安装阶段便与管道融合,避免后期改造的兼容性问题。外夹式设备作为非接触式方案,适用于腐蚀性或毒性流体管道,传感器直接夹在管道外壁即可完成测量,既保护设备又降低管道破坏风险。
排水场景中,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与雷达水位计组成核心监测单元。多普勒流量计可同步采集流速、流向、流量数据,0.02-5m/s 的流速测量范围适配多数排水管道工况,即使在污水杂质较多的环境中,仍能保持 ±2-3% 的流量精度。雷达水位计以 8° 波束角减少井壁干扰,7 米量程内精度达 ±3mm,搭配温度补偿功能适应温差环境,二者协同使排水管网水位、流量数据可实时联动。空港新城项目中,这套组合设备让汛期预警响应时间缩短 30%,有效避免管道溢流内涝。
水质监测设备:守护水体安全的 “精准探测器”
水质监测工程师以浊度、余氯、PH 值为核心指标,配置专用检测设备,构建供排水水质安全防线。
浊度检测采用 90 度散射式原理与近红外光源,可规避水中有色物质干扰,0-4000NTU 量程内精度稳定,内置气泡消除措施进一步减少管网运输中的测量误差,即使管道老化导致水体变色,仍能准确反映悬浮物含量。余氯检测选用极谱式传感器,0.00-20mg/L 量程可精准捕捉含量变化,运维团队每 2 个月标定、每 3-6 个月更换电解液,防止余氯过高生成致癌物或过低引发微生物滋生。PH 值检测仪通过 PT1000 传感器实现温度补偿,0-14PH 范围内精度达 ±0.01PH,聚四氟乙烯液接界与防腐壳体适配不同水质环境,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所有水质数据经遥测终端机收集,通过专用网络传输至管理平台,管理人员可实时查看数据、导出历史记录,使水质异常处置效率显著提升。
压力监测设备:保障管网结构的 “安全预警器”
管网安全专员将压力监测设备与水位监测协同部署,重点防护管道结构安全。在泵站出口、管径连接处等关键点位,技术人员布置压力传感器与雷达水位计,通过水位变化推算压力状态,避免水锤效应导致管道破损。设备搭配低功耗锂电池供电系统,支持 GPRS、4G 等通信方式,压力超阈值时自动提高数据上传频率并触发报警,适配偏远片区长期无人值守需求。绍兴某片区改造中,“分区计量 + 压力监测” 体系配合应急机制,使爆管维修及时率提升至 95% 以上。压力数据还与气象信息联动,某市曾通过降雨预测与压力变化关联,提前 3 小时启动泵站,成功规避暴雨内涝。安装阶段,信号电缆穿镀锌钢管埋设,裸露焊点涂防腐密封脂,使潮湿、腐蚀性环境下设备故障率下降 60%。
设备协同:智慧水务的 “数据整合核心”
流量、水质、压力设备的数据通过市级管理平台整合,形成完整的管网运行数据库。技术人员结合数据模型,雨季依据流量、水位调整泵站参数,旱季根据水质、流量优化污水厂调度,使水务管理能耗降低 20%。武汉某项目中,多设备协同锁定雨污混接点,区域污水收集率提升 15%,推动水务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筑牢城市供排水安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