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初叶,一艘孤单的荷兰武装商船游弋在明朝海岸线附近,船长威廉-艾斯布兰茨·邦特科透过望远镜,窥探着东方庞大帝国的虚实。
西方三角帆船
1622年至1623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频繁出现在明朝沿海。邦特科船长在日记中记录了荷兰殖民者与明朝军民的一系列冲突。
这些记录后来被整理出版为《东印度航海记》,成为研究明代海防与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文献,
古代中国舰船模型
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得以窥见17世纪东西方海上力量的碰撞,以及一个帝国在面对新兴海上威胁时的反应与困境。
---
01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东亚野心
17世纪初,欧洲航海强国纷纷将目光投向东方。荷兰东印度公司作为世界上**第一家跨国公司**,被授予了对外战争的权限。与此同时,英国两位著名的“海盗将军”德雷克与兰开斯特,也为英国开辟了海上劫掠与贸易并重的殖民扩张模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邦特科与他的船队来到东亚,并非偶然。他们怀揣着发财梦想,先后进攻了澳门与厦门,游历于潮汕和浙南水域。缺乏殖民经验的荷兰人,几乎一上来就与明朝陷入混战状态。邦特科在日记中记录了大量的冲突细节,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02 海上较量:东西方船只的性能差距
邦特科笔下的明朝船只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体型较小的“舢板”,属于渔船;另一种则是能跑外海的“中国帆船”,体型较大,可配备较强武器。
古代舢板
在船只性能与航海技术方面,**东西方展现出明显差距**。
1623年4月12日,一场风浪中,荷兰人捕获的一艘中国快艇被风吹走。当小帆船前往救援时,虽然成功救出人员,却因风大无法将快艇拖回,最终只能任其漂流。
同年4月29日,荷兰人带着捕获的中国帆船启航,却因逆风猛烈而“偏离航向很远”。5月1日,他们发现那艘中国帆船已离开很远,帆已被吹掉,“情况危急”。这些记载显示,欧洲船只的适航性与结构强度已超越中国船只。
03 不对称的战斗:武装民船与明朝军民的对抗
邦特科的日记详细记录了多次与明朝船只的冲突,展现出当时海上较量的不对称性。
1623年1月的一天早晨,他们乘坐小船追击一艘中国帆船,却在接近时有4艘中国战船前来协助,“向我们猛烈射击”。海滨上似乎有成千武装人员,荷兰人不得不撤离回船。
冲突升级后,明朝官员与民众表现出了强烈的抵抗意识。
1月14日晚上,邦特科乘小船袭击另一艘中国帆船,对方与荷兰人激战,射击了约“两更时间”。鉴于已从大船漂流太远,没有希望夺取这艘中国帆船,邦特科最终选择撤退。次日,大副乘小船袭击一艘来自东莞的中国帆船,虽然“向他们猛烈攻击,但仍被撤离”。在战斗中,三名荷兰人被箭射中,一人因中毒箭伤势致命。
04 明朝的防御策略:合作与威慑
面对荷兰船只的侵扰,明朝沿海力量展现出有组织的防御能力。
1月18日,邦特科乘小船袭击五艘中国帆船时,其中四艘迅速系在一起,“准备用盾、刀、箭和小炮迎战”。因对方准备充分,邦特科几乎未交战就撤离。
值得注意的是,明朝军民对荷兰人的实力也有所忌惮。当日,当中国帆船追击荷兰小船时,大船上的荷兰人准备用两门船尾炮射击。中国帆船上的人看到这种情况,就调转方向离开了。
这种相互威慑的状态,体现了当时海上力量的相对平衡。
05 科技差距:火器与航海技术的较量
邦特科的记录显示,东西方在火器威力上存在差距,但这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
1月27日,荷兰人乘小帆船和长舢板航行至陆地,发现一些中国帆船停泊在河内。下午他们用火枪进攻,对方则“用小炮轰击我们”。见无法占便宜,荷兰人便撤回。
在另一次交锋中,荷兰人仅凭一艘小型单桅帆船就能对抗较大的明朝帆船,除非明朝船只采用多艘组队的“铁索连环阵”,否则难以对抗欧洲大船。
明末的航海技术应用虽不及欧洲,但并非毫无还手之力。
06 荷兰人的掠夺行径与明朝的认知
邦特科的日记毫不掩饰地记录了荷兰人的掠夺行为。1月20日,哈勒姆号就“夺获了7条舢板,其中有36名中国人。还有3艘中国帆船,其上载有盐和咸鱼以及其他货物”。在前往澎湖列岛途中,两艘荷兰帆船还有更大斩获:他们遇到一艘“满载价值成千上万的东西”的中国帆船,开往马尼拉群岛。他们将其夺取,上面载有250人之多。
明荷海面冲突
东印度航海记 中记载,明朝官员曾直言:“我们知道他们是来掠夺中国人的,既未携带钱币,又无贸易货物。”这表明明朝对荷兰人的掠夺性质有明确判断,并未被其“诚心诚意”的通商请求所蒙蔽。
邦特科最终成功回到荷兰,将经历出版为《东印度航海记》。尽管篇幅有限,具体战斗内容也多点到为止,但日记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这些记录见证了17世纪东西方科技差距,也展现了明朝海上力量的实际情况。一位读者评价道:“可以说是诚恳的著作,因为连自己杀人放火的勾当,也能直言不讳地描述出来。而其记述东西航行之艰难,语调真实。”
邦特科的记录不仅是一个航海家的冒险日记,更是大航海时代东西方力量对比的微观缩影。邦特科最终回到了荷兰,将他在东方的经历编纂成《东印度航海记》。通过这些文字,我们能看到17世纪东西方科技树的差异,在字里行间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下期我们在讲明朝政府对荷兰海盗在沿海抢掠进行的反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