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被老师投诉?别急着责骂,可能是感统失调在“捣鬼”!
开学不到一个月,一些家长已经开始频频接到老师的电话:
“上课坐不住”
“推搡同学”
“不听指令”
“建议先回家调整”
……
很多父母第一反应是:我的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是不是态度出问题了?
于是批评、指责、讲道理轮番上阵,结果孩子行为反而变本加厉。
但您是否考虑过一种可能——孩子并非性格恶劣,而是正在受到“感统失调”的困扰。

感统,全称“感觉统合”,是我们接收、处理并回应来自自身和外界感觉信息的能力。
它就像大脑的“调度官”,负责整合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本体觉等,让我们能顺畅学习、动作协调、情绪稳定、行为得体。
一旦感统失调,大脑在处理感觉信息时就会出现混乱,孩子可能会表现得“不守纪律”“攻击性强”“难以融入”,其实,他们只是被困在了一个无法自我调节的感觉世界中。

一、为什么孩子一进学校就容易“失控”?
通常老师反馈的问题可分为四类:
1.行为问题:推人打人、哭闹频繁、小动作多、坐不稳
2.社交困难:不愿互动、排斥集体游戏、缺乏分享意识
3.规则意识弱:不听指令、随意离开座位、破坏课堂秩序
4.发展明显落后:语言表达、运动能力比同龄人弱
从感统角度看,这些不是“态度问题”或“故意作对”,而是孩子感觉处理能力不足所导致的外在表现。
比如:
❌坐不住≠调皮,可能是前庭觉寻求:需靠不停移动来维持觉醒度;
❌推人打人≠性格坏,可能是触觉防御:把别人碰触判断为威胁,本能反击;
❌不听指令≠故意对抗,可能是听觉处理障碍:听得到,但听不懂、记不住;
❌回避集体活动≠内向,可能是感觉超载:嘈杂环境让他难以承受。

二、感统失调的两大表现类型 + 隐藏信号
除了常见好动、敏感,还有一些行为也属于感统失调的范畴:
1.反应不足型:
好像永远“玩不够”“不怕痛”疯跑、转圈、跳跃不知晕;喜欢爬高、跳沙发、撞东西;摆弄物品用力过猛,破坏性强;对温度、疼痛不敏感,甚至寻求强烈触碰。2.反应过度型:
胆小、挑剔、逃避体验抗拒肢体接触,讨厌洗头刷牙、剪指甲;排斥嘈杂环境,容易捂耳朵或躲角落;拒绝尝试新食物,挑食严重;对秋千、滑梯等摇晃项目极度害怕。这类孩子并不是“难搞”,而是感官系统发出了错误警报,让他们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三、接到老师投诉,家长怎么办?
❌ 不要一味指责孩子、老师或自我埋怨;
✅ 要做的是理性评估、沟通与积极干预。
1️⃣ 先做一次专业感统评估
明确孩子是哪种类型的感统失调,以及严重程度。评估包括身体平衡、动作协调、触觉耐受、听觉视觉处理等多个维度,就像给孩子的神经系统做“体检”。
2️⃣ 真诚与老师沟通,不是辩解,而是说明
带上评估报告,坦诚地与老师交流,解释孩子行为背后的感统原因,并表达你正在努力帮助孩子改善。争取老师的理解与支持,比如请ta在孩子躁动时允许他站一会,或者安排更安静的位置。
3️⃣ 把握黄金干预期,坚持感统训练
若孩子确实不适应环境,可考虑暂停或减少在校时间,但一定不能“躺平”。4-6岁是感统矫正的黄金期,此时通过系统训练,进步往往非常明显。

家庭中可用的感统活动包括:
荡秋千、滑板车→刺激前庭发展
玩沙、米、豆子→降低触觉敏感
跳跃、攀爬→增强本体觉
毛巾卷裹身体、重力拥抱→增加安全感
感觉统合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当地基不稳,硬往上盖“认知”“算术”“写字”的楼,只会越来越摇摇欲坠。
请记住,老师的投诉不是一个否定,而是一个信号。它提醒我们:孩子正在用问题行为呼喊——“爸爸妈妈,我需要帮助!”
感统失调并非疾病,而是功能发展上的小偏离,通过科学干预完全能够改善。
你现在的觉察和行动,就是孩子未来自信与安宁的起点。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