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份疑似俄罗斯战机出口订单清单流出,其中显示伊朗、阿尔及利亚等国总计采购80架俄制重型战机,包括苏-35、苏-34和苏-57等型号。
与此同时,孟加拉国宣布采购20架中国歼-10CE战机。这让人不禁疑惑:明明中国战机技术已经领先,为什么出口数量却远不如俄罗斯?

四代战机这个市场早就不是蓝海了,从上世纪70年代美国F-14问世算起,四代机已经发展了半个世纪。那些有实力、有需求的国家基本都已经完成了装备升级,剩下的市场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薄弱的发展中国家。
竞争对手实在太多了,美国有F-16和F-15,法国有阵风,欧洲有台风,俄罗斯则拿出了苏-30、苏-35等一系列成熟产品。这是一个已经被瓜分得差不多的蛋糕,新来者想分一杯羹谈何容易。

中国的歼-10系列虽然技术先进,但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定位尴尬。歼-10属于中型空优战机,虽然也具备对地攻击能力,但与俄罗斯那些动辄30吨级的重型多功能战机相比,载弹量和航程都有明显差距。对于那些希望"一机多用"的买家来说,歼-10的吸引力自然有限。
全球每年四代机的新增需求大概在100-150架左右,而参与竞争的厂商却有十几家。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想要获得大单确实不容易。就连美国的F-16,也是靠着几十年的市场积累才达到今天的出口规模。

从技术角度看,中国的歼-11和歼-16系列其实更具竞争力,但这两款重型战机目前并没有推出出口版本。歼-11基于苏-27平台改进,歼-16则是全新设计的重型多用途战机,两者在载弹量、航程和多任务能力上都不输俄制同类产品。然而出于技术保密和其他考虑,中国目前只对外出口歼-10系列,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出口潜力。
俄罗斯的老客户优势俄罗斯在战机出口上有个天然优势:历史积累。从苏联时期开始,米格-21、米格-29、苏-27等机型就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这些国家的飞行员从年轻时就熟悉俄式飞机的操作,地勤人员也掌握了相应的维护技术。

以伊朗为例,他们从1980年代就开始使用俄制战机,空军体系完全围绕俄式装备建立。现在要升级换代,继续选择苏-35这样的俄制新型战机,无论从培训成本还是后勤保障角度都是最经济的选择。
阿尔及利亚的情况也类似,他们从1990年代开始就是苏-30的用户,现在采购苏-34和苏-57,本质上是在同一个技术体系内的升级。飞行员不需要重新学习完全不同的操作理念,维修人员的技能也能延续使用。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在售后服务上有成熟的体系。从零配件供应到技术支持,从飞行员培训到维修人员认证,整套服务链条都很完善。对买家来说,这种"一站式"服务的价值不容小觑。据了解,俄罗斯军工企业通常会在客户国建立维修中心,提供长达20-30年的技术支持。
俄罗斯还有一个重要优势就是产品线丰富。苏-30系列主打多用途,苏-34专门用于对地攻击,苏-35则是空优型号,苏-57代表最新技术水平,不同需求的客户都能找到合适的产品。

军火贸易从来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背后的政治考量往往更重要。这方面,中国和俄罗斯的策略存在根本差异。
俄罗斯的军售策略相对"激进",经常与地缘政治挂钩。他们会向一些与西方关系紧张的国家提供武器,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提供一定的"安全承诺"。对于那些在国际上处境较为孤立的国家来说,购买俄制武器不仅是获得装备,更是获得一种政治庇护。

中国则坚持"做生意不结盟"的原则,不会因为军售而卷入地区冲突,也不会向买家提供安全保障承诺。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维护地区稳定,但在短期内确实影响了出口规模。有些国家购买武器的目的不仅是防务需要,更希望通过军购获得大国支持,中国的"中性"立场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不够有吸引力。
以埃及为例,他们原本对歼-10C很感兴趣,中国战机甚至飞越金字塔进行了展示。但最终埃及还是选择了继续升级美制F-16,主要原因就是美国承诺提供先进的空空导弹和长期技术支持。在埃及看来,与美国的军事合作不仅是装备问题,更关系到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地位。

另一个影响因素是西方国家的干预。当某些国家表现出对中国武器的兴趣时,美国和欧洲往往会出手阻挠,通过外交压力或者提供替代方案来改变这些国家的决定。这种"三方博弈"的复杂局面,让中国战机的出口之路变得更加曲折。
不过,最近俄罗斯在这方面也面临类似压力,但他们的应对方式更加直接。俄罗斯往往会通过降价、提供优惠贷款,甚至技术转让等方式来增强吸引力。相比之下,中国在这些"非常规"手段的运用上相对保守。

从纯技术角度看,中国战机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俄罗斯同类产品。歼-10C在巴基斯坦空军的实战表现就是最好的证明,面对装备法制阵风战机的印度空军,歼-10C展现出了明显的技术优势。
但技术先进不等于市场成功。市场认知需要时间积累,特别是军用装备这种关系国家安全的产品,买家往往更相信"久经考验"的品牌。俄制战机虽然在某些技术指标上可能不如中国产品,但它们经历了更多实战检验,在可靠性方面有更强的说服力。

另外,中国战机在国际市场上还面临一个"后发劣势":缺乏足够的用户案例。当潜在买家考虑采购时,他们更愿意选择那些已经被多个国家验证过的产品。俄制战机在全球有几十个用户国,这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而中国战机的海外用户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市场信誉。
价格因素也是一个考量,虽然中国战机的性价比优势明显,但对一些预算充足的国家来说,价格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他们更看重的是综合实力和长期合作前景。在这方面,俄罗斯凭借其深厚的军工历史和完整的产业链,仍然具有一定优势。

虽然在四代机市场面临挑战,但中国在五代机领域却拥有独特优势。目前全球能够对外出口标准五代隐身战机的国家只有美国和中国,而美国的F-35主要供应给北约盟友和传统伙伴。
这意味着世界上还有大量国家无法从美国获得五代机,但又急需这种先进装备来应对日益复杂的安全威胁。中国的歼-35(出口型FC-31)正好可以填补这个市场空白。

据公开信息,巴基斯坦已经明确表示将引进FC-31战机,这将是中国五代机出口的重要突破。与四代机市场的激烈竞争不同,五代机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有机会建立先发优势。
更重要的是,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中国战机的性价比优势正在显现。以歼-10CE为例,单价约1.1亿美元,而法国阵风的出口价格接近2亿美元。在性能相当的前提下,价格优势将是中国战机的重要竞争力。

五代机市场的另一个特点是技术门槛极高,能够参与竞争的厂商屈指可数。这给了中国更大的定价权和议价空间。随着歼-35技术日趋成熟,预计未来几年将迎来出口订单的爆发期。
未来十年,随着更多国家开始五代机采购计划,中国有望在这个新兴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毕竟技术先进、价格合理、不附加政治条件的武器,对大多数国家都具有吸引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