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抑郁症的4种恶性循环,尤其最后一个,90%的人都栽在这儿!

你是不是也会这样?情绪低落、做什么都提不起劲、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开始回避社交、拖延工作,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白天又累

你是不是也会这样?情绪低落、做什么都提不起劲、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开始回避社交、拖延工作,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白天又累得像被抽空了力气?

很多人以为这只是“心情不好”,但其实,这些表现很可能是抑郁情绪正在悄悄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如果不及时打破,它就可能演变成抑郁症。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利希(Robert Leahy)的研究指出,抑郁不是单一事件造成的,而往往是由几种负面模式反复叠加、互相强化而形成的“情绪闭环”。一旦陷入,就很难靠意志力脱身。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最常见的四种恶性循环,尤其是最后一个——有数据显示,近90%的抑郁复发或加重,都与它有关。

一、认知偏差:你以为是世界黑暗,其实是戴了墨镜

你有没有发现,抑郁的人常常会陷入一种“负面滤镜”中?别人无心的一句话,你会解读为“他不喜欢我”;工作中一个小失误,就上升到“我什么都做不好”。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认知偏差”,包括非黑即白、以偏概全、灾难化思维等等。这些思维模式往往是自动发生的,你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在“扭曲现实”。

《情绪自救》一书中提到,认知偏差就像一堵墙,挡住了你看清真实世界的可能。你越相信这些负面想法,情绪就越低落;情绪越差,负面想法就越多——恶性循环就这样形成了。

如何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不要强行压抑这些念头,而是学会“觉察而不评判”。你可以试着把想法写下来,问自己:“这是真的吗?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并不是“想法”本身,而是“观察想法的人”。

《传习录》中有句话:“心即理也。”你的心如何认知,世界就如何呈现。改变认知,就是改变世界的颜色。

二、情感隔离:把感觉关掉,也把快乐锁在了门外

很多抑郁的人会说:“我对什么都没感觉。”

这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叫“情感隔离”。当我们把痛苦、羞耻、悲伤压抑到潜意识中,表面上好像不痛了,但代价是——我们也感受不到喜悦、感动和爱。

情绪是一个整体,你无法只关掉其中一部分。

于是,你仿佛活在与世界隔离中,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这会让加重你对现实世界的无意义感,从而陷入“没感觉—更抑郁—更没感觉”的循环。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循环呢?

练习“觉知感受”,可以从身体开始。这是正念中的一种训练方法,每天可以从头到一部分、一部分的去觉察身体皮肤表明的感受,如果感觉是热,就是知道热,如果感觉凉,也就是知道凉,如果感觉痒,也就是知道痒,总之不管感觉到什么感觉,也就是如此的知道而已,不做评判,让自己重新与身体连接。

禅修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一位弟子问禅师如何活在当下,禅师答:“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意思就是,全心投入当下,感受每一个真实的存在。

三、缺乏行动力:拖延不是懒,是能量被“堵住”了

“我知道该去做,但就是动不了。”这是很多抑郁的人真实状态。

拖延,往往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完美主义”或“害怕失败”。你总想等状态好了再开始,结果越等越畏惧。事情堆积起来,又会引发自责、焦虑,进一步消耗你的心理能量。

于是,“拖延—自责—更没动力—更拖延”的循环就形成了。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呢?

《抑郁症打卡自救》书中建议使用“5分钟法则”:不管多不想做,先告诉自己“我只做5分钟”。

很多时候,启动是最难的,一旦开始,惯性会推着你继续。

记住:完成比完美重要,行动本身就能带来力量。

四、生活方式与环境压力——80%的人栽在这儿!

这是最隐蔽、也最致命的一个循环。很多人以为,抑郁只是“心理问题”,却忽略了生活方式和环境对情绪的影响。事实上,长期睡眠不足、缺乏运动、饮食不健康、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经济压力……这些因素会像慢性毒药一样,一点点侵蚀你的心理防线。

有研究显示,在抑郁复发的案例中,有超过90%的人存在至少三种以上的不良生活方式或环境压力源。

你可能已经通过药物或心理咨询暂时好转,但如果回归到原来的高压环境、不健康的作息中,抑郁很容易卷土重来。

这不是意志力的问题,而是你的“身心系统”在发出警告。所以,抑郁的人需要做好以下这四个方面:

睡眠:别把睡觉当成任务,放下“必须睡够8小时”的执念,养成固定的作息节奏。

运动:不必跑马拉松,每天散步20分钟,就能显著提升情绪。

社交:哪怕只有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也能成为你的“情绪救生圈”。

环境:如果工作、关系或居住环境持续让你压抑,请勇敢做出调整。你值得一个更适合的生活场域。

写在最后:你不必一个人走完这条路

抑郁不是你的错,它只是过去养成的一种不良的心理模式,而心理模式是可以改变的。

建议大家可以看看《情绪自救》与《抑郁症打卡自救》这两本书,书中的正念练习方法和认知行为疗法,从认知、情绪、行为三个层面帮你重建内在秩序。

事实上走出抑郁的过程就是修心、正心的过程,心念一转,世界便不同。

如果你发现自己正陷在某种循环中,请记住:

你不必急着“摆脱”,而是先学会“观察”;不必追求“立刻变好”,而是每天做一点点对的事。恶性循环可以被打破,只要你学会“正念”,学会活在当下,你就会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