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资治通鉴:多端寡要、好谋无决,人生大忌

公元前204年,楚汉相争正酣。项羽大帐内,烛火摇曳,地图满案。"王上,刘邦已退守荥阳,正是一举歼灭的良机!"范增拍案而起

公元前204年,楚汉相争正酣。项羽大帐内,烛火摇曳,地图满案。

"王上,刘邦已退守荥阳,正是一举歼灭的良机!"范增拍案而起。

"不妥,应先取彭城,断其后路。"钟离眛摇头反对。

"依臣之见,当联合各路诸侯,合围关中。"龙且又提出第三套方案。

项羽望着满案兵书战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三个方案,个个看似有理,却让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犯了难。东想西想,左权右衡,最终什么都没做。

等他终于下定决心时,刘邦已经重新集结兵力,局势彻底逆转。

这就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痛批的"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想法太多,重点太少;爱做计划,不爱执行。

1. 袁绍:战略规划大师,执行力负分选手

说到"多端寡要"的代表人物,袁绍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

官渡之战前夕,袁绍帐下谋士云集。田丰建议持久战,许攸主张奇袭,审配力推正面决战,郭图又提出分兵佯攻的策略。

袁绍听得眼花缭乱,每个方案都觉得有道理。今天采纳田丰的建议修筑工事,明天又被许攸说动准备夜袭,后天审配一番游说后又改成正面硬刚。

结果呢?十万大军在他的"英明领导"下,成了曹操两万人马的垫脚石。

如果袁绍当年能定下一个方向坚决执行,历史会不会改写?可惜历史不相信"如果",只相信"执行"。

现在想想,袁绍简直是古代版的"选择困难症患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总是想要最完美的方案,结果错过了所有的机会。

2. 马谡:PPT做得漂亮,实战一塌糊涂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本来开局王炸,却因为一个人的"好谋无决"满盘皆输。

这个人就是马谡。

马谡理论水平确实高,《兵法》倒背如流,战略分析头头是道。诸葛亮每次军事会议,马谡的发言都能让在座诸将频频点头。

但轮到实战,问题就来了。

街亭之战,马谡面临一个简单的选择:守住要道还是占据高地?按照诸葛亮的明确指示,应该在山下扎营,控制水源和通道。

但马谡不这么想。他觉得占据制高点更有战略优势,可以"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想法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他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山上没水。

结果,张郃只用一招围山断水,就把马谡的"完美计划"打得稀烂。

马谡败就败在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如果他当时果断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执行,蜀汉的历史可能就是另一个样子。

3. 吴起:从犹豫不决到雷厉风行的逆袭之路

不过,历史上也有成功从"好谋无决"中走出来的人,吴起就是一个典型。

年轻时的吴起,也是个优柔寡断的主。面对仕途选择,他今天想走文官路线,明天又觉得武将更有前途;今天准备投靠鲁国,明天又被齐国的条件吸引。

结果呢?在各国之间摇摆不定,既没有建立深厚的根基,也错过了不少机会。

但吴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在魏国任职期间,吴起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的做事风格。他给自己定下一个原则:一旦制定计划,就坚决执行,绝不朝令夕改。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吴起。整顿军制,说改就改;训练士兵,说练就练;对外征战,该打就打。短短几年时间,就把魏军打造成了战国最强的军事力量。

吴起的转变告诉我们:承认问题是改变的第一步,而改变的关键在于执行力的提升。

4. 现代启示:从"思考瘫痪"到"行动至上"

司马光的这句"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放在今天依然扎心。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想创业,各种商业模式研究了个遍,最后还在纠结到底选哪个赛道;想转行,各种职业规划做了十几版,却迟迟不敢投简历;想学习,买了一堆课程和书籍,却总在纠结从哪本开始。

我们总以为多想想、多规划规划是好事,实际上很多时候,过度的思考反而成了行动的阻碍。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分析瘫痪",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项羽如果当初听范增的话,直接进攻荥阳,说不定早就统一天下了;袁绍如果坚持田丰的持久战策略,官渡之战的结果可能完全不同;马谡如果老老实实执行诸葛亮的部署,街亭不会失守,蜀汉也不会失去北伐的最佳时机。

但历史没有如果,人生也没有重来。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想出多少个方案,而在于选定一个方案后的坚决执行。

正如司马光所说:"多端寡要者,事不成;好谋无决者,必败亡。"

与其做一个想法很多的"思想家",不如做一个执行力强的"实干家"。

毕竟,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完美的计划远不如及时的行动。犹豫本身,就是最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