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管癌的发生是多因素长期协同作用的结果,涉及饮食、生活习惯、环境因素、遗传易感性及慢性食管疾病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通过损伤食管黏膜、诱发基因突变、促进细胞异常增殖等机制,逐步导致食管上皮细胞癌变。明确其主要病因,对预防和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1)饮食因素:饮食是食管癌发病的最主要诱因之一。长期食用过烫食物(温度超过 65℃)会反复损伤食管黏膜,导致黏膜慢性炎症、增生,进而引发不典型增生,最终可能癌变。此外,长期缺乏新鲜蔬菜水果,导致维生素(如维生素 C、维生素 E、β- 胡萝卜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降低机体抗氧化能力和黏膜修复功能,增加癌变风险。腌制、熏制、油炸食物中含有的亚硝酸盐、多环芳烃等致癌物,也会通过饮食途径累积,诱发食管黏膜细胞突变。

(2)吸烟与饮酒:吸烟和饮酒是食管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且二者具有协同作用。香烟燃烧产生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可随唾液或食物进入食管,直接刺激黏膜,同时影响细胞代谢和 DNA 修复,导致基因突变。研究显示,吸烟者患食管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 2-3 倍,且吸烟量越大、烟龄越长,风险越高。酒精(尤其是高度白酒)会直接损伤食管黏膜,破坏黏膜屏障,使黏膜对致癌物的敏感性增加,同时酒精还可作为溶剂,促进烟草中致癌物的吸收。长期大量饮酒者患食管癌的风险是不饮酒者的 3-4 倍。
(3)慢性食管疾病与感染:食管的慢性疾病和感染会增加食管癌的发病几率。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因胃酸反复反流至食管,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长期炎症刺激会导致食管黏膜柱状上皮化生(巴雷特食管),而巴雷特食管患者发展为食管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 10-50 倍。此外,食管白斑、食管憩室、食管狭窄等慢性疾病,也会因黏膜长期受损、修复异常,增加癌变可能。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食管癌的关联也受到关注,部分研究发现,HPV16、18 型感染可能通过整合到宿主细胞 DNA 中,诱发细胞癌变,尤其在某些地区的食管癌患者中,HPV 感染率可达 20%-30%。
(4)遗传与环境因素:遗传易感性在食管癌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有食管癌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一级亲属中有食管癌患者的个体,发病风险是常人的 2-3 倍。这可能与家族成员共享的基因突变(如 p53、EGFR 等基因异常)或共同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环境因素方面,长期接触化学致癌物(如亚硝胺、石棉)、空气污染、土壤中微量元素(如钼、锌、硒)缺乏等,也会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例如,我国太行山南段(河南林州、河北磁县等地)是食管癌高发区,与当地土壤中钼含量低、饮用水中亚硝酸盐含量高密切相关。
(5)口腔卫生与牙齿疾病:不良的口腔卫生和牙齿疾病也可能间接增加食管癌风险。口腔内的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可随食物进入食管,引发慢性炎症;龋齿、残根等锐利的牙体组织会反复摩擦食管入口处黏膜,导致黏膜损伤、溃疡,长期不愈可能诱发癌变。研究显示,口腔卫生差的人群患食管癌的风险比口腔卫生良好者高 1.5-2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