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上总能看到关于“就业难”的讨论,让不少在校同学和即将高考的学子家庭心里多了几分忐忑。然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却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景象。例如在同济大学2026届毕业生的秋季招聘会上,现场人头攒动,供需两旺,一派火热景象。

这场招聘会汇聚了300余家优质用人单位,覆盖高端装备制造、电子通信、建筑地产、金融服务、教育文化、物流能源、生物医药等多个重点领域,精准对接不同专业学生的求职需求,提供了超10000名人才需求,吸引校内外近3000名学子到场求职。现场不仅仅是一场招聘活动,更像是同济为学生精心搭建的一座从校园直通职场的坚实桥梁。
若问同济学子“在这里读书,就业是怎样的体验”?他们会告诉你:是一种被全程托举的安心。

这种托举,源自同济大学为学生打造的立体化就业支持体系。比如此次举办的招聘会,来的单位中超过七成与学校有着长期的“青松计划”合作、近六成来自世界500强或高新技术领域,堪称优质资源的“集散地”,确保学生不用“大海捞针”,在校内就能接触到心仪的优质平台。
贴心服务也贯穿始终。招聘会现场设置的简历优化专区、就业政策解读区,由职业导师和HR专家坐镇,提供一对一服务。有同学反馈,导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自己简历中“实践经历与岗位匹配度不足”的问题,并给出了“量化实习成果”的具体建议,让人茅塞顿开。这类细致入微的指导,无疑为求职学子注入了强心剂。

所有这些扎实工作的成果,最终凝结为一份亮眼的就业成绩单。据官方发布的202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同济学子毕业去向落实率高达97.14%。更引人注目的是,在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中,有70.85%进入了重点领域单位,其中不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华为、阿里巴巴、中国商飞、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集团、中国中车集团、上汽集团、比亚迪等巨头。

事实上,长期以来,同济都将就业工作视为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从低年级就开始的“生涯嘉年华”,采用“职业飞行棋”“AI模拟面试”等趣味方式,提前唤醒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到贯穿全程的校园招聘服务,确保“周周有宣讲、月月有招聘”;再到学校承办的全国首期“人工智能赋能就业能力提升师资培训班”……种种举措,皆为该校主动拥抱技术变革,为学生的竞争力加码。

面对同济大学的就业,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数字和案例,更是一套环环相扣、贯穿学子大学四年的长效支持机制。在这里,就业不是毕业季的临时冲刺,而是一场从入学起就有人指引、有资源支撑、有平台接应的稳健旅程。也正因如此,同济学子才能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步履从容、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