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人在职场:契约精神,不在纸面

“契约精神”这个词,听起来,似乎有些宏大。——咱就是个普通牛马,不就是上个班,干点活么?怎么就扯到了契约,还“精神”?真

“契约精神”这个词,听起来,似乎有些宏大。

——咱就是个普通牛马,不就是上个班,干点活么?怎么就扯到了契约,还“精神”?真要说契约,不就是得罪不起的甲方,签的那些合同么。关我什么事? 不如整点实际的。

有的人眼里,它只存在于一张张合同纸面上。 不但过时,而且没用,只是那些死脑筋的老生常谈。然而,日复一日的工作里,恰恰是契约精神,维系住了团队的效率。也在团队成员之间,打下了彼此信任的基石。

比起纸面上的文字约束,内心对约定的尊重,更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心理契约。项目管理当中,它就意味着人和人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团队中的每个人,默认自己和别人,都会按规则来做事。自己的工作做到位,承诺的部分要达标。契约精神在本质上,是双向的约束,也是双向的承诺。个人与团队、成员与成员之间,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不一定成文的协作规则。

然而不少时候,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不是契约精神的实现,而是契约精神的缺失。而且,常常弥漫在工作的细节里。

比如,对承诺非常随意。口头答应“好的,明天给你”;到了明天,后天,却石沉大海。既没有下文,也没有解释。讲出口的时间节点,形同虚设。不催不行,反反复复催多了,不但嫌烦,也没用。

比如,对规则的模糊与架空。团队里明明已经有了清楚无误的流程,但还是少不了有人自作聪明。总习惯抄近路走捷径,绕过看似务虚实则必要的环节。等到出了问题,再慌忙回头补救。浪费了很多资源,也未必能挽回。

再比如,对责任的轻视和无视。面对模糊或交叉的职责,第一反应是“这不归我管”。而不是“总得有人做,我去沟通”。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找借口推脱,而不是解决问题。有时候,就会形成三不管的空心地带。芥菜树下看,看似责任都撇清了,实际上因此带来的损失,一个都跑不了。

又比如,对信息的单方面“霸占”。项目中大家合作,你做了什么,需要哪些支持,怎样协作,都少不了及时的信息沟通。然而,很多本来应该及时同步共享的信息,却因为一些奇怪想法,成为某些人的专属,以致产生了信息孤岛。不问就不说,问了就挤牙膏。项目进度有了变更,资源配置重新调整,都不及时通知别人。直到问题暴露了,才把事情扔到桌子上,把责任全部甩给别人。

……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无论团队大小,很多团队的涣散与内耗,其根源就在于契约精神的缺失,而非各自专业能力上的不足。

每个人都缺一点,合成的结果,就会变成大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