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在度过103岁生日后安详离去,消息一经传出便席卷网络。清华大学官方微博将头像调整为黑白,潘建伟、卢伟冰等各界人士接连发声,朋友圈被刷屏悼念。令人意外的是,公众并未停留在惋惜之中,反而重新关注起他十年前的抉择——93岁高龄时,他主动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公民身份。这一事件当年未起波澜,如今却冲上热搜,阅读量突破三千万,评论区满是“致敬”与“感动”的留言。

随着追忆展开,他与翁帆的婚姻再次成为焦点。早年这段年龄相差五十多岁的结合曾引发议论,但两人始终相伴出席活动,携手同行,目光中流露的真挚情感无法伪装。在许多人看来,真正赢得尊重的并非奖项或头衔,而是他晚年坚定回归祖国的系列行动。2003年妻子杜致礼去世后,杨振宁从美国返回中国,在清华安家并将住所命名为“归根居”,这三个字仿佛诉说着漂泊后的必然归宿。他在清华高等研究院扎根十余年,捐赠资金、引进资源、培养学生,甚至自掏腰包设立基金。有人质疑此举为作秀,但数十年的坚持已超越表面形式。

更早的1971年,中美尚未建交之际,他便顶着压力回国访问,积极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创立。钓鱼岛争端激烈时,他在纽约组织华人集会,公开强调“那是中国领土,不容争议”。这些事迹当年鲜为人知,却深深烙印在他的人生轨迹中。最引人感慨的是国籍问题——1964年加入美国籍后,部分人批评他“忘本”,但2015年93岁的他毫不犹豫注销美国护照,重获中国籍。他淡然表示:“我血脉中流淌着父亲传承的中华文化。”这句朴素话语与他一生历程交织,令人动容。

35岁荣获诺贝尔奖时,他与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震撼物理界。领奖台上他坚持用中文致辞,表达对中国血统的自豪,现场掌声持续近一分钟。从清华启程赴海外科研,最终回归清华圆梦,他自称人生如闭环。如今回望,此言精准映照其生命轨迹。网络热议中,翁帆或许未曾预料,丈夫静默离世后,因早年一个坚定决定再度引发全民重新认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