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第十九回,描述了这样一个情节:被母亲接回家的袭人,在面对亲人好意想要将她从贾府之中赎回的打算之时,竟然果断的拒绝了。
而其拒绝的原因,原文中似乎给出了答案。
原来袭人在家,听见他母兄要赎他回去,他就说至死也不回去的。【面对亲人想要将她赎回,袭人的拒绝是直接而果断的。】
又说:“当日原是你们没饭吃,就剩我还值几两银子,若不叫你们卖,没有个看着老子娘饿死的理。如今幸而卖到这个地方,吃穿和主子一样,又不朝打暮骂。【袭人自幼家贫,家中连温饱也无法解决了,从表面上看,似乎她被卖进荣国府是自愿给父母谋一条活路,但在封建社会之下,男尊女卑的思想早已深入骨髓,因此,袭人这里所说的“若不叫你们卖”,显然是含蓄的,她没的选。】
况且如今爷虽没了,你们却又整理的家成业就,复了元气。若果然还艰难,把我赎出来,再多掏澄几个钱,也还罢了,其实又不难了。这会子又赎我做什么?权当我死了,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袭人的这番自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毕竟,昔日的花家,是连温饱都成问题的贫穷之家,可为何?仅仅因为将袭人卖给了荣国府,这些年,他们不仅衣食无忧,连家业都置办了起来?
从这里,我们不难猜测出,即便袭人被卖,她的家人也并未放弃对她无休止的索取,想来,她在贾府为奴这多年的收入,最终还是进入了花家的腰包,甚至于,连宝玉的零花钱,都有可能被她用做救急了,以至于。在后问中,我们会看见这样让人不解的一幕:堂堂荣国府的宝二爷,在为秦钟的坟这件事上,竟然连几两银子都拿不出来。】

因此哭闹了一阵。他母兄见他这般坚执,自然必不出来的了。况且原是卖倒的死契,明仗着贾宅是慈善宽厚之家,不过求一求,只怕身价银一并赏了还是有的事呢。
【袭人在此所说的死契是什么?从表面的意思来看,就是不可赎回。但按明清时期有关“死契”的介绍来看,其实更甚。比如袭人与贾府签订死契,其在本质上,所指的是从她这一生开始,到其结婚生子,都要世世代代延续着作为贾府奴才的家生奴才。可见,当年卖袭人之时,花家是足够绝情的,以至于,为了多卖一些银两,连她的后路都断了。】
二则,贾府中从不曾作贱下人,只有恩多威少的。且凡老少房中所有亲侍的女孩子们,更比待家下众人不同,平常寒薄人家的小姐也不能那样尊重的。【贾府素来对下人宽厚,在荣国府为奴的丫鬟,不仅有固定的月钱,在逢年过节之时,亦有主子的恩赏。尤其是,在荣国府中,即便是奴才,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在等级制度之上的丫鬟,比如袭人,她的饮食起居,所受到的待遇,俨然便是副主子的级别了。】
从袭人的一番独白之中,我们不难看出,之所以在面对亲人想要将她赎回去的时候,她会如此果断的拒绝,主要包括这三个原因。
其一:是当日袭人与贾府所签订的是死契,这本没有赎回的机会。
其二:因为没有退路的死契,让袭人对亲人感到寒心。
其三:花家为了重整家业,即便在袭人与贾府签订了死契后,依然没有停止对她的榨取,这种多年无情的榨取,更让她看到了亲人的冷漠与自身的真实处境。
所以她明白,即便被赎回,大概率也是会再次被卖,以她在荣国府中一等丫鬟的体面身份,只怕花家还能将她,陶腾出一笔可观的收入来。

只是,袭人拒绝被赎回,除了这三个原因,似乎还有其他的原因呢?或许,以下这一段文字,才是问题的关键,但往往,都被作为读者的我们忽略。
因此,他母子两个也就死心不赎了。
次后忽然宝玉去了,他二人又是那般景况,他母子二人心下更明白了,越发石头落了地,而且是意外之想,彼此放心,再无赎念了。【袭人仅仅被花家接回过节不到半天的时间,堂堂荣国府的宝二爷,尽然仅仅带着一个小厮,便来到了下人的家中。
如此举动,原本就是不同寻常之举;更为关键的是,袭人竟然能够当着众人的面,轻易的将他所佩戴的通灵宝玉取下,给众姐妹把玩、欣赏;作为主子的宝玉,更是当着众人的面,附耳对袭人说着悄悄话。】
这种种的细节,都说明了,袭人与宝玉早已不正常的关系。
而在明清时期,作为出家的女子,其是否拥有的“贞洁”二字,不仅关系着她这一段婚姻的好坏;更为关键的是,也影响着其娘家的名声。
这个时候的女子出嫁,或是由媒婆、稳婆等人对女子验明正身;或许在圆房之夜进行“落红”的检查。
而这些,对于袭人而言,都是无法躲避的灾难,都是其无法承担的后果。
自然,当她的亲人目睹了这一幕后,便不再有将她赎回的念头了,因为她的身子,已经不干净了。

或许,这也解释了,为何袭人最终会嫁给蒋玉菡?因为在明清时期,失去贞洁的女子,是注定不会世人接纳的;如袭人这样失了身的奴才,被主子撵出,其出路或是嫁给戏子;或是进入青楼!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