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陪邻居王阿姨去社保局领退休工资条,她盯着单子上"2123.14元"的总数直叹气:"我1993年就上班了,干了整整31年半,咋就这点钱?够买几袋米面,可现在物价涨得快,以后看病吃药咋办啊?"
王阿姨的情况不是个例。看着她那张密密麻麻的养老金计算单,我帮她盘了盘——31年工龄、正常退休、账户里有7万多块,可为啥养老金就是上不去?咱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养老金"低"的三个实在原因。

第一坎儿:缴费基数低,"底子"薄
养老金计算里有个关键数叫"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王阿姨这个数是4060.24元。啥意思呢?简单说,就是把你一辈子交养老保险的"档次",和当地平均工资比一比。比如今年当地平均工资是6606元(就是计算单里的"计发基数"),王阿姨的指数化工资只有它的大约61%(4060÷6606≈0.61)。这说明啥?她几十年交养老保险的时候,缴费基数一直卡着"低档次"走的。
咱们打工人交养老保险,一般是按工资的一定比例交,单位交大部分,个人交一小部分。但早些年(比如王阿姨90年代刚上班那会儿),很多企业为了省成本,直接按最低基数给员工交;就算后来工资涨了,不少人还是习惯"按最低档交",觉得"多交多得"是以后的事儿。这么一来,缴费基数上不去,"本人指数化工资"就低,基础养老金自然打折扣。
王阿姨的基础养老金算出来是1684元,占了总养老金的大头,但就是因为基数低,这部分才没"冲"起来。
第二坎儿:视同缴费年限短,"历史账"补得少
养老金里还有部分叫"过渡性养老金",专门给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人补的。什么是视同缴费?就是90年代各地推行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前,国家认可的连续工龄。那时候还没"交钱才能领钱"的说法,但现在退休了,这部分工龄得算进去,所以给过渡性养老金作为补偿。
王阿姨的视同缴费月数只有17个月(不到1年半),实际缴费362个月(30年半)。换句话说,她90年代中期才开始交养老保险,之前的工龄几乎没算进"视同"里。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公式是:指数化工资×视同缴费年限×过渡系数(一般1%-1.4%)。王阿姨这部分算出来只有72元,就是因为视同年限太短——要是视同缴费能有10年,这钱能多小一千块。
这事儿得怪时代背景:90年代国企改革,很多人下岗、转制,那时候的工龄认定确实严;再加上王阿姨可能90年代初刚上班,赶上政策调整期,能算上的视同年限自然少。
第三坎儿:账户积累少,"个人钱"分得少
王阿姨的个人账户里有71343元,听起来不少,但分到每个月就薄了。怎么分?按退休年龄定的"计发月数"。50岁退休的话,计发月数是195个月(国家规定),所以她的账户养老金是71343÷195≈366元。
账户钱少,归根还是因为过去缴费基数低。早年工资低,个人交的那部分(一般是缴费基数的8%)本来就少;再加上通胀,钱的实际购买力也在降。比如王阿姨90年代每月交200块,现在看也就够吃两顿火锅,但当时这200块可能占了她工资的小一半——可现在这200块连账户里的零头都不够。
2100元,真的"低"吗?
其实王阿姨的养老金,在同年龄段、同工龄的普通职工里不算特别低。咱们得客观看:她31年工龄,按现在政策"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基数低、视同年限短,确实拉低了总数。
那有没有办法多领点?年轻人可以吸取教训:尽量按实际工资交养老保险,别图省那点钱;有条件的话,争取评上高级职称、多拿点绩效,把缴费基数提上去。中年人呢,要是还没退休,可以考虑延长缴费年限(比如交满35年比30年,基础养老金能多不少)。
王阿姨现在也常说:"当年不懂这些,就想着多攒点现钱。现在看,还是得为以后打算。" 养老金的事儿,说到底是"今天的付出换明天的保障"。了解了这些门道,咱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尽量把"底子"打厚点——毕竟,谁不想老了能多领点,过得更踏实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