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巴基斯坦刚准备给特朗普送大礼,中国商务部就出手了,稳、狠、准

前言10月9日,商务部正式发布公告,将稀土相关技术全面纳入出口管制。这一决定,表面看是对技术出口加了把“锁”,实则是顺应

前言

10月9日,商务部正式发布公告,将稀土相关技术全面纳入出口管制。

这一决定,表面看是对技术出口加了把“锁”,实则是顺应了全球供应链格局变化和国家安全的新需求。

政策一出,不仅引发了产业链上下游的高度关注,更让世界各国重新审视自己的资源安全、技术依赖和产业布局。

技术出口“上锁”

过去,普通人提到稀土出口,想到的都是稀土矿石、氧化物或者成品磁材的流转。实际上,真正决定产业高度的,不只是“资源”,更是“技术”。

我国长期稳居世界稀土第一大国,不仅靠资源优势,更靠自主掌握的分离、提纯、合成、回收等一整套核心技术。

此次政策调整,最大的变化就是对稀土全产业链技术说“不”,实现了“从矿山到工厂,从生产到回收”的全流程管控。

具体来看,稀土开采、冶炼分离、金属冶炼、钐钴和钕铁硼等磁材制造技术,甚至包括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工艺,都被纳入监管之列。

管控内容也很细致,不只是设备和原材料的出口受限,哪怕是一份设计图纸、一套工艺参数,甚至是现场指导、培训服务,只要涉及技术输出,都要经过严格审批。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哪怕以投资、合作、技术咨询等形式进行技术流转,都必须依法申报。

这不只是“多管一管”,而是彻底堵住了技术外流的所有“缝隙”。以往有些境外企业通过聘请我国内部专家、技术顾问,或假借技术交流、合作项目的名义,悄悄把核心工艺带出去。

现在,这种“曲线出海”的路子基本被堵死了。

当然,政策也不是完全“铁板一块”。对于科学研究、基础专利、急需人道援助等涉及技术出口的特殊情况,依然有豁免和绿色通道,为正常的学术合作和科技创新预留了空间。

这体现了管理的灵活和与时俱进。

那么,为什么要在这个时点对稀土技术出口“加锁”?真正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国家安全,二是国际竞争。

首先,稀土技术一旦流失,危害远远超出经济层面。

近年来,一些境外机构和个人通过各种方式试图获取我国稀土核心技术,有的甚至打着学术交流旗号,有的则通过高薪挖人、收购企业等曲线方式绕过监管。

稀土被用在高端制造、军事装备、航天航空等领域,技术一旦外泄,不仅会削弱我国的产业优势,还可能影响国家安全。

商务部在公告中也特别强调,过去有境外势力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我国稀土技术,已经对国家利益构成明显威胁。

其次,随着全球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产业的高速发展,稀土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高。

全球90%以上的稀土精炼、分离和磁材制造能力集中在我国,在新能源车、风电、5G等新兴领域,国外厂商对我国稀土材料和技术的依赖极大。

美国、欧洲、日本等经济体虽然加大稀土资源投资,但在技术端始终难以突破。尤其是稀土分离提纯这一核心环节,涉及大量专有技术和生产经验,外部很难短时间内实现独立。

这也让稀土从一个“资源牌”变成了“技术王牌”。比如,国外某些企业即使拥有稀土矿石,没有我国技术支撑,也难以完成高纯度分离和高性能磁体的制造。

面对外部频繁调整关税、限制供应链等博弈动作,我国主动升级技术管控,是把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更进一步,这次政策还把稀土二次资源回收技术纳入了管控。随着环保和循环经济的兴起,稀土回收利用逐渐成为产业新增长点。

业内估计,2025年后稀土回收比例将大幅提升。如果技术不加限制,国外完全可以通过进口报废设备“化整为零”逆向获得技术,这无疑是对产业安全的巨大隐患。

新政策正是为了封堵这一漏洞,把全生命周期的技术保护做到滴水不漏。

产业链重塑

稀土技术出口的“紧箍咒”一旦戴上,影响不只是几家企业的出口订单,实质上是对全球稀土产业链的重新洗牌。

首当其冲的是海外那些高度依赖我国技术的人才和项目。近几年,欧美、东南亚等地一些企业试图通过引进我国工程师、购买设备或技术服务,快速建立自己的稀土产业链。

这类“买技术、买经验”的方式曾经屡见不鲜。新规实施后,这条捷径基本被堵死。

没有我国技术、设备和人才的全方位支持,境外稀土项目的扩产和升级难度将大大增加,很多项目可能被迫降速甚至停摆。

再看高端制造业,磁材等高新技术材料应用需求正不断攀升。我国磁材制造技术世界领先,产量全球占比遥遥领先。

新政策落地后,境外企业即使拥有原料,也难以绕开我国技术门槛,供应链安全风险陡增。

这正好反过来稳固了我国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原材料保障和全球议价权。

当然,这也会促使海外加大本土研发投入,尝试“技术突围”。但不得不说,稀土分离、磁材制造等环节的技术门槛极高,工艺、环保、安全等多重挑战一并存在,短期内很难实现“弯道超车”。

我国企业经过多年积累形成的技术壁垒和工艺经验,是这些后来者很难突破的“护城河”。

此外,政策出台的时机也值得玩味。2025年以来,中美等大国在经贸、科技、供应链等领域的博弈持续。

虽然经贸磋商仍在进行,关税部分暂停,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很大。我国选择在此时对稀土技术出口“加码”,无疑是在主动布控,为产业安全和国际谈判增加更多筹码。

这种以技术优势为依托的战略主动出击,也给全球产业链带来了更多变数。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并不是一刀切地封闭。对于基础科学研究、专利申请、紧急人道救援等合理需求,依然保留了豁免渠道。

这体现了我国在严格管控基础上的务实与开放,是负责任大国应有的担当。

放眼全球,稀土早已不是单纯的资源竞争,而是国家安全、产业链掌控和全球话语权的集中体现。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我们只有牢牢守住技术底线,才能真正掌控产业未来。

参考:原产中国的稀土管制物项,被境外用于军事等敏感领域!商务部连发2条公告——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