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话先说:理想的电车大业,空气动力学是决胜一战。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慢慢聊
如果你是李想,逆风开局进入汽车制造行业,那么关键决策点你会怎么做?
首先我们理解下什么是逆风?
李想入局的时机点要比李斌、何小鹏、沈晖晚。最开始以投资人身份投资蔚来,其实吧,耽误了理想汽车起步的时机。
时机差了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对后期融资进度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城市内短途代步SEV生不逢时,理想如何想到大空间多人出行场景?
理想最初的产品是两人出行的SEV。这符合进入新领域创业的产品逻辑,最小可行性测试。抓住城市出行的痛点,利用新能源技术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SEV这种产品在欧洲是有市场的,比如意大利就有L7这个级别的机动车。它不能上高速,但享受几乎所有常规路权。SEV是老年代步车这种产品的高品质替代。
但事与愿违,我们的法规迟迟没有考虑规范老年代步车这个级别……
李想需要思考的是:搞个燃油平台车,用油改电替代一下,靠补贴活下去;或者做个简单的小型化电车,玩低价路线,快速上量;靠不断融资生存,还是继续挖掘用户痛点……
李想的决定是一步到位,开局高难度,从用户价值出发。
李想抓住的痛点是:家庭出行场景,全中国没有太多大众可选择的产品,奔驰GLS动辄达到百万级别并不是一般家庭可以考虑的。
长途大空间多人出行场景,当年为何首选增程模式而不是纯电模式?
里程焦虑!此外,电池成本那些年过高也是问题。
所以,增程模式是理想ONE和L系列的驱动形式。

长途大空间多人出行场景,理想纯电模式的破局点是什么时候?
2025年开始。
2025年全球锂电池产能开始过剩,产能利用率仅36%。
2025年二季度财报,理想拥有超过3100座超充站和1.7万根超充桩。 其中高速超充站超过1000座,覆盖了中国最繁忙的“九纵九横”18条高速线路,平均每150公里就有一座高速超充站;城市超充站在一、二线城市实现了平均3公里的半径覆盖。
从体验的角度,如果无里程焦虑,纯电产品的空间利用效率更好,也没有增程产品在亏电时的体验下降。

纯电大空间的产品形态的最优解是什么?
1990年丰田第一代大霸王Previa给出大空间高端车的解题思路。
这款车的发动机布置在前排座椅下面,A柱非常靠前,形成了子弹头的形态。空间与空气动力学达到最优解。
这种超前的形态受到美国最有钱的消费者的欢迎,非常可惜Previa遇到了问题,它的发动机舱不能部署太大引擎的发动机。它达不到顶级消费者的动力要求。一般中产用户对性能要求下降,但是又不太能接受前卫形态。
今天理想MEGA用电动的方式把大霸王重新做了一遍。动力问题不存在,One Box车身空间利用率最大,空气动力学效率确保续航里程。

理想i8则是更换了更普世的形态,它要卖给主流中产家庭用户的产品。
理想i8要比理想MEGA还难设计,它在更普世的形象、大空间和空气动力学这三者间找到平衡。理想的开发思路大概率是形象、空间绝不能妥协,剩下要交给空气动力学部门创造奇迹。
理想i8的空气动力学效果如何
i8风阻系数0.218是个什么水平?所有量产SUV中已知风阻系数几乎最低的,领先空气动力学相当不错的智界R7、乐道L60、小米YU7。
我们看一台为了风阻系数而生的车Ghia Ford Probe I,它的风阻系数是0.25。理想i8比下面这台车做得更好。
把不同类型的车放在一起比风阻是不公平的,毕竟它们的特性不一样。如果把车的正面投影面积与风阻系数建立二维坐标系后再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很多问题。和理想i8一个体量级别的车中,i8风阻最低。和理想i8一样风阻水平的车中,它更大。
我们在理想i8上看到什么空气动力学特点
大家总说的空气动力学前圆后方是一种怎样的形态。
从俯视图车头是偏圆弧形的,这可以减少空气阻力,这也是常识。

但是,圆弧与车身侧面的交界应该在哪里呢?
为了创造最大的内部空间,理想i8是前悬垂比较短,即车轮很靠前。
在i8的前保上,通过将折点尽量前移且采用较为饱满的曲面设计来减少前保两侧气流分离的同时,减缓前轮处的乱流。

前圆后方的“后方”指的是车穿过气流后,空气需要快速与车分离。其实一些臀部膨胀的车空气动力学未必好,比如说宾利欧陆GT。
有些车发动机能力过剩,设计可以追求耍帅,但看起来运动的部分,对能耗是负向影响。


反而是理想i8这种不绷肌肉的车,车侧在接近车尾灯部分比较平、车尾结构比较简洁的车反而空气动力学效果更好。

理想理想i8的前机舱盖板与风挡玻璃的夹角非常大,这是非常典型追求气动力学的设计。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一定变化区间内,夹角越大,风阻系数越低(上图红区和黄区)。
上图可以看到,倾斜A柱的效果比倾斜前机舱盖板还要好。
但为什么过去的车不这么做呢?
燃油车倾斜A柱会导致车内空间变小,驾驶员距离车头太远,视线不行。
电动车时代没有发动机舱,于是A柱可以前移并倾斜,这就是设计师追求的One Box的由来。
机舱盖板与保险杆的连接方式对空气动力有影响。车鼻增加圆角,可以降低风阻。

我们从侧面看理想i8的车头,它采用了略圆的车鼻——保险杠与前机舱盖板之间的连接很光滑。因为i8的机舱盖板比特斯拉Model X更倾斜,所以更容易做出圆车鼻。


汽车空气动力学有stagnation point(滞点)的概念。这个点上的流速为0,它把气流分成两部分。

理想i8的前机舱盖板前盖下压导致stagnation point下移,从而减小了车头的正压区,有效降低风阻。这使空气更多从车身上面流过。
理想i8的空气动力学只有上面这些招数吗?
小招数只是一些设计共识,但为了获得更好的风阻需要在细节上继续打磨。这要靠仿真模拟与风洞测试两个部分实现。
理想i8完成了3300算例以上的CFD全周期仿真计算和19轮次全比例模型风洞试验。理想i8的气动效果在更多细节上得到提升,比如底护板上的优化,3D流线型前轮阻风板,两项专利加持的电池包后护板型面优化,轮罩底部渐变圆角优化,后底护板的阶梯式设计……此外,跨专业的工程师协同优化,比如理想i8针对轮胎胎皮的调校做了仿真与试验的专项验证,与底盘专业协同优化,在胎皮的开发及调校环节也降低风阻~……

理想i8除了空气动力学,在提高能耗效率方面还有一些什么突破?
•核心零部件电驱,CLTC效率93.08%,量产效率第一。

•支持5C超充的高动力性、低内阻电池。
•低滚阻轮胎、低滚阻卡钳
•理想的热管理系统专为应对夏冬两季空调使用对续航的影响而设计,实现超低空调能耗。
理想i8是一个转折点
理想的核心价值从Hi-tech走向了Shy tech。
冰箱彩电沙发小桌板都是Hi tech一看就懂的能力价值。
Shy tech代表着深层价值,只有真实体验才能理解这些技术的价值含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