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司法温情照亮破碎家庭,故意杀人案判决中的孩子视角

一封来自14岁女儿的信件,让一桩残酷的故意杀人案的判决充满了人性的温度。2023年3月的一个夜晚,一起家庭悲剧悄然发生。

一封来自14岁女儿的信件,让一桩残酷的故意杀人案的判决充满了人性的温度。

2023年3月的一个夜晚,一起家庭悲剧悄然发生。杨某在妻子尹某洗澡时,将热水器不锈钢管通电,致使其触电身亡。这对始于2010年“网恋”的夫妻,经历两次离婚又复婚的波折后,长期积累的家庭矛盾最终以最极端的方式爆发。

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不仅面对着清晰的犯罪事实,还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杨某夫妇14岁的女儿写给法院的求情信,信中表达了对父亲早日回家的期盼。这封言辞稚嫩却情真意切的信件,成为了判决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01婚姻破裂,悲剧的发生与被告人的自首

杨某与尹某的婚姻关系一直充满波折。从2014年12月到2017年4月,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两人经历了两次离婚又两次复婚。

长期积累的家庭矛盾,包括杨某怀疑妻子有外遇、婆媳关系紧张等,让杨某对尹某产生了怨恨。

2023年3月的一天晚饭后,当尹某在家中卫生间洗澡时,杨某走进厨房,将热水器的不锈钢管接通电源,导致尹某触电死亡。

作案后,杨某将尸体放置在自家卧室床上,次日早晨前往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认了自己的犯罪事实。在去投案的路上,他还给堂姐打电话托付子女抚养事宜。

02无辜孩子,破碎家庭的最大受害者

这场悲剧中,最大的受害者无疑是两个孩子。案发后,年仅14岁的女儿和2岁的儿子不得不由体弱多病的爷爷奶奶抚养。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注意到,年仅两岁的儿子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身心发育问题。判决书指出,“父爱和母爱的不可替代性,以及本案‘爸爸杀死妈妈’的基本案情给孩子必然造成的心理阴影甚至社会歧视,几乎已经注定两名孩子的未来何其堪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法院收到了杨某夫妇14岁女儿写给法院的信函。她在信中对父亲以前在家中的日常表现给予积极评价,恳请法院从轻处罚,使父亲能早日回家,陪伴她和弟弟一起成长。

03司法温度,判决书中的人性化考量

法院认定杨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公诉机关基于杨某的自首和认罪认罚情节,提出了“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量刑建议。

然而,法院在量刑时展现了特别的司法温度。判决书特别强调,出于为两名无辜孩子考量,决定在量刑建议基础上进一步酌情对被告人从轻处罚。

法院在判决书中写道:“可以预见,在被告人刑罚执行完毕时,两名孩子已经成年甚至成家立业,这至少可在两名孩子对父亲回家团聚的漫长等待中给予他们些许的精神抚慰”。

最终,法院判处杨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决书也预见到这一判决可能会引起被害人亲属的抵触,但期望他们能理解法院的善意动机与良苦用心。

04法律依据,故意杀人罪的量刑尺度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司法实践中,情节严重的故意杀人罪应当判处死刑或无期徒刑,包括出于图财、奸淫、报复等卑劣动机而杀人,使用极端残酷手段杀人,以及产生多人死亡等严重后果的杀人等。

本案中,法院在认定杨某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同时,充分考虑了两个特殊因素:一是杨某有自首和认罪认罚情节;二是案件涉及两名无辜未成年子女的抚养问题。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最终的量刑决定。

如今,两个孩子与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每当有人问起父母,14岁的姐姐总会低下头,而她两岁的弟弟则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身心发育问题。

法院判决书中的一段话或许道破了此案的核心:“婚姻家庭矛盾本身即存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客观规律,斯人已去,法院无法也无意探查被告人与被害人感情纠葛的是是非非之究竟”。

司法的温度不是为犯罪开脱,而是在正义的前提下,为无辜的孩子留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