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对肾功能影响最大的三项指标排名,你首先想到哪一个?
不少人可能都盯着肌酐看,就它了。但其实虽然说肌酐是衡量肾病分期的一项指标,但它是肾功能损伤的结果,也就是一说肌酐值的高低得看肾功能的“脸色”,而肾功能的变化与肌酐值高低直接关系较小。
肌酐升高更多影响的是同样作为一些代谢物质的指标,比如尿酸,尿素氮,血钾,血磷等等,它们的代谢,继而引起相关的并发症。

加速肾损伤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基础免疫炎症反应,持续炎症会攻击肾细胞,加速肾小球肾小管等纤维化硬化发展。二是基础的原发病,比如典型的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狼疮,多囊肾等等,会通过影响肾脏血液微循环,升高肾内压等,加重肾细胞的损伤,诱发肾衰竭发生。
所以如果要稳住肾功能,要先稳定住这几项指标,基本上就不用担心尿毒症到来!
第一项:淋巴细胞亚群,igA、igM抗体,补体C3、C4
加速肾功进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免疫系统的损伤。免疫功能差,会让肾脏遭受免疫炎症的攻击,致使肾小球基底膜及系膜细胞,足细胞等众多细胞受到损伤,甚至硬化,纤维化发展。最终致使整体肾功能下降。
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从肾病初期就开始发展,贯穿于整个发展过程,只不过后期肾衰竭严重后,表现的不是很明显,但实际上一直都在。
反应免疫系统损伤的指标有很多,重点关注的包括淋巴细胞亚群,igA、igM抗体,补体C3、C4。

淋巴细胞亚群主要重点关注的是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igA、igM抗体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主要是免疫球蛋白,这两项指标异常,提示肾脏炎症反应抑制存在;补体C3、C4也是反应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下降说明自身免疫损伤比较严重,需要及时的纠正。
如果能稳定住这些指标,调理正常,消除炎症,自身免疫功能加强说明病情好转,同时复发风险降低,肾衰竭进程也会缓慢。
第二项:“三高”指标稳定性
对于存在“三高”症的患者来说,肾衰竭进展速度会比其他类型更快,主要是长期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压,会直接影响血管造成不可逆损伤,同时还会影响心脏血液循环,对肾脏的损伤是双重的,既会影响微循环,又会影响靶器官,让肾脏遭受四面埋伏。
因此有着三类基础病的患者,往往肾衰竭,尿毒症的风险更高。但病情相对来说没那么复杂,控制住三高,肾衰竭就能得到明显延缓。目前来说,降三高的药物选择比较多,且护肾效果也很显著,包括沙坦普利类降压,列净鲁肽类降糖药,还挺他汀类降脂药都有助于保护肾小管,肾小球,起到积极的护肾作用。所以积极去用这些对症药物,同时配合低盐低脂低糖饮食,一般三高都能控制很好。
此外,积极的复查很重要,别失控了还不知道,稳住这三个指标对预防其他严重并发症也有益。

第三项:尿蛋白及尿量
尿蛋白是影响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简单来说就是只有尿蛋白,没有肌酐高血压高的情况,但如果长期流失不达标,你也会直接有发生肾衰竭,尿毒症风险。
所以蛋白尿对肾病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不过好的是,蛋白尿往往出现各类肾病早期,有足够的时间去清楚它,尽可能控制达标,阻止肾衰竭进程。
控制达标关键是对因治疗配合对症治疗。一方面控制免疫炎症,阻止对基底膜的破坏,另一方面是稳定肾内压,减轻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这两个方面都得考虑到,所以目前控制的方案已经做出更新,传统的激素搭配免疫抑制剂弊端仅限,停药易反复,容易造成依赖性且副作用大,解决这一难题,如今治疗到蛋白尿的新方案,是以降压降糖降蛋白药为一线基础方案,如果24小时尿蛋白定量低于1克可以只用这类药,如果超过1克则考虑增加激素和中药方案。
相比于尿蛋白早期就要重视,另一个尿液指标——尿量则在肾衰竭是关注重点。保持尿量正常关键是维持肾脏血流灌注,在肌酐升高后,联合中医药积极疏通血液循环,活血化瘀,及扩张血管治疗。
这三类指标才是保护肾功能,阻止尿毒症进程的关键指标,当然肌酐,肾小球滤过率这些指标也很重要,同样要控制,但核心指标也不能忽视,才能让肾功能“工作”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