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第三届“闵惠芬艺术周”论文与二胡作品 征集评审结果揭晓

在闵惠芬先生诞辰八十周年之际,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周口市人民政府、周口师范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三届“闵

在闵惠芬先生诞辰八十周年之际,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周口市人民政府、周口师范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三届“闵惠芬艺术周”新增论文与二胡作品征集,自3月26-27日发布征集信息至8月31日截稿,共收到来自省内外9所音乐学院、10余所综合性师范大学,2家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等几十家单位的积极响应,累计征集学术论文49篇、原创二胡作品49首。经严格评审,最终评选出优秀论文3篇、入围论文5篇,优秀二胡作品5首、入围二胡作品10首。获奖名单如下:

一、论文与二胡作品获奖名单

(一)论文

优秀论文

1.《基于音乐微观形态下的闵惠芬〈江河水〉的“二胡声腔化”研究》 范康宁 (星海音乐学院)

2.《“抛物线音形”概念下二胡曲〈江河水〉的音响结构扫描与生成法则窥析——以闵惠芬2001年录制版本为例》 张超 (周口师范学院)

3.《闵惠芬二胡作品研究》 陈红 (周口师范学院)

入围论文

1. 《论当代二胡演奏流派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 杨扬 (太原师范学院)

2. 《试论闵惠芬“器乐演奏声腔化”理论背后的类象思维》 杨宏鹏(河南大学)/郭丹(郑州师范学院)

3. 《闵惠芬上音岁月追忆》 郑婉纯 (上海音乐学院)

4. 《第二二胡协奏曲〈太湖风情〉的音乐叙事》 施思 (南京艺术学院)

5. 《〈仪礼〉“乐工”名义考》 韩朝 (河南师范大学)

(二)二胡作品

优秀作品

1. 《咏怀》 吴抒骏 (中国音乐学院附中)

2. 《悠悠七里声》 王家妮 (中央音乐学院)

3. 《梦蝶》 王珏 (中央音乐学院)

4. 《苏园》 崔凯 (平顶山市民族音乐研究中心)

5. 《应龙》 冯宏钧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入围二胡作品

1. 《印象贺兰》 高鑫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2. 《曲韵》 赵红梅 (河南省曲剧保护传承中心)

3. 《老表颂——为二胡与钢琴而作》 熊小玉 (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4. 《天高歌未央》 盛松 (中国戏曲学院)

5. 《雨濯春尘》 徐华萍(上海音乐学院)

6. 《槐荫树下》 苏悦 (上海音乐学院)

7. 《桃源行》 彭晖翔 西安音乐学院

8. 《鹦歌》 杨洁(作曲)/杨双俭(编配)(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

9. 《隐—思弦》 吴一昊 (中国音乐学院)

10. 《水墨潇湘》 姚帅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本次论文与二胡作品征集作为“闵惠芬艺术周”品牌活动的重要创新举措,首次实现了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的双轨并行。这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专业背景的新创作的作品,不仅反映了闵惠芬艺术理念在当代教育体系中的深度融合,更彰显了闵先生艺术思想在新时代文艺传承与发展中持久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二、颁发荣誉证书

第三届“闵惠芬艺术周”论文与二胡作品征集颁奖典礼于11月6日下午14:40在闵惠芬音乐厅隆重举行。活动特别邀请到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先生的爱人刘振学老师,周口师范学院张丽教授共同为入围论文和原创二胡作品作者颁发荣誉证书。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蒋愈红女士为评选出的优秀论文及二胡作品创作人员颁发荣誉证书。

图:11月6日下午,刘振学先生(左一)与张丽教授(右一)

为获得第三届“闵惠芬艺术周”入围论文与二胡作品创作者颁发荣誉证书。

图:11月6日下午,河南省文联副主席蒋愈红(右一)

为第三届“闵惠芬艺术周”优秀论文与二胡作品创作者颁发荣誉证书

三、论文征集成果分享研讨会

11月7日上午,第三届“闵惠芬艺术周”研讨会(六)--闵惠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专场)在闵惠芬艺术中心410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研讨会由董胜强博士主持,陈文革教授评议。论文征集中,进入终审的十余位来自省内外的青年学者齐聚一堂,围绕闵惠芬艺术精神与文化传承进行了深入的学术分享与互动交流。现场学术氛围浓厚,既有对传统音乐美学的现代诠释,又有对闵惠芬艺术理念的创新发展,充分展现了新一代青年学人旺盛的学术创造力与扎实的理论功底。

图:11月6日上午,第三届“闵惠芬艺术周”研讨会(六)

--闵惠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专场)研讨会,

主持人:董胜强(周口师范学院)、评仪人:陈文革(河南大学)

四、获奖二胡作品《苏园》《咏怀》迎来首演

本次评选中,脱颖而出的两部优秀二胡作品:胡琴四重奏《苏园》(崔凯作曲)和《咏怀》(吴抒骏作曲),分别于11月6日“器乐演奏声腔化”专场音乐会及7日闭幕式暨“金钟之星”二胡作品专场音乐会上完美进行了首演。乐通天下同步进行了全网直播并现场采访了崔凯,崔凯表示闵惠芬艺术周的举办,为基层音乐工作者把自己作品呈现给大众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图:11月6日晚,在闵惠芬音乐厅,《苏园》(胡琴四重奏)首演,

演奏者:周子旋、张家康、范明磊、韩玉(从左至右)

胡琴四重奏《苏园》,是平顶山市民族音乐研究中心崔凯先生专为本届征集活动而创作的新品。作品的构思源于其家乡平顶山市郏县的“三苏园”,这里安葬着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苏辙两兄弟的遗骨和其父苏洵的衣冠。三苏父子的故事中,苏洵以“十年苦读”铸“治学之诚”,苏轼以“一蓑烟雨”写“处世之达”,苏辙以“夜雨对床”守“手足之亲”。这份家风,早已化入中国文脉,托起了民族精神的脊梁。作曲家崔凯以巧思赋予家风“声音的模样”:他以胡琴重奏为载体,让父子情、兄弟义在琴弦的对话里静静流淌。作品由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月影:中胡低吟如朗月,连顿弓拟工匠刻碑,仿佛把三苏文字镌入史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第二乐章·酩酊:12/8急饮、2/4与3/4醉步、5/8、6/8、7/8交错,再现大醉恍惚与豪放,“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第三乐章·寄梦:高胡独奏散板如戏曲唱腔,二胡、中胡铺和声,营造梦史交错,“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第四乐章·归乡:旋律以民间音调为基石,收于厚重宁静,“此心安处是吾乡”,象征对家国的深情归依。全曲以胡琴声腔化展现中国气派与文化自信,彰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生机与风骨。

图:11月7日,第三届“闵惠芬艺术周”闭幕式暨金钟之星作品音乐会,

《咏怀》(首演),二胡:汪媛(武汉音乐学院教师),艺术指导李渊清(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

《咏怀》这首作品是在本届艺术周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原创作品。是一位15岁的少年吴抒骏(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的作品。作品以复三部曲式构建二胡与钢琴的对话空间,既含传统内核又具新意,融中西于一体。引子部分,二胡以戏腔化旋律吟唱开篇,拖腔与滑音借鉴戏曲韵味。随即转入 A 段,热情的五声性旋律,搭配钢琴左手带不规则重音的跳音织体,注入现代质感,钢琴二度碰撞与二胡韵味相得益彰。B 段中,钢琴以清新和弦托底,二胡充分展现戏腔主题,二者对话间尽显二胡柔美。再现 A 段时,通过织体调整升华主题,在不断对抗中推向高潮:二胡高亢旋律搭配钢琴连音节奏,最终于欢快中结束。全曲紧扣 “咏怀” 标题,借二胡的持续叙述,传递出对音乐的热爱与内心的追求。

这两部首演的作品,均鲜明地体现了闵惠芬先生“器乐演奏声腔化”的艺术理念,不仅展现了传统音乐的当代诠释,更彰显了这一具有民族基因的理念在新时期的创新性发展与恒久生命力。

第三届“闵惠芬艺术周”新增论文与二胡作品征集活动圆满结束,征集者即有中学生,也有大学生、硕士、博士、博士后,我们看到了年青一代学人的灵感迸发,理论研究的鲜活实践,见证了传统音乐的当代创新,展现了音乐艺术薪火相传的强大生命力,深刻体会到闵惠芬先生艺术精神的永恒魅力。此次论文与二胡作品创作征集为当代学子们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创新与交流平台,更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期待闵惠芬艺术精神继续滋养更多的音乐创作者和研究者在艺术道路上勇毅前行,共同谱写中华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