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美日同盟开绿灯,国内挑事换选票,日本敢踩红线挑衅?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本是反思历史、维护和平的重要节点。但打开日本主流媒体,看不到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本是反思历史、维护和平的重要节点。

但打开日本主流媒体,看不到对侵略历史的深刻忏悔,反而频繁出现关于钓鱼岛“主权主张”的报道,甚至有内阁官员公开呼吁欧美国家不要参与中国的纪念活动。

网上有网友问:“现在中国国力早不是百年前了,日本为啥还敢一次次碰我们的底线?”这个问题不能只怪“日本右翼”,得挖深一点,看看背后那些绕不开的结构性原因就像一棵树长得歪,不光是树枝的问题,根和土壤都得看看。

战后日本对华态度,其实一直有两条路在拉扯。

一条是“和平友好”路,比如上世纪70年代建交时,双方默认“搁置钓鱼岛争议”,贸易往来热得很;另一条是“右翼反华”路,总想翻历史旧账,还想扩军。

这两条路不是一直平的,分了三个阶段。

1952年到1972年那会,美国刚占领日本,日本跟着美国搞“反共”,把台湾问题塞进了旧金山和约的框架里,根本不承认大陆这边的主权。

本来想这只是暂时的,可没想到这成了后来干涉台湾问题的“伏笔”。

1972年中日建交后,情况变了,双方都觉得经贸合作更重要,钓鱼岛的事就先放一放,这一放就是近40年。

但2010年是个拐点中国GDP超过日本了,日本这边一下子慌了,第三条路冒了出来,就是“制衡中国”,而且这条路慢慢成了主流。

真正让日本敢“硬气”的,是它悄悄改变了自己的定位。

2014年,日本宣布“解禁集体自卫权”,这意味着以前只能“自己防卫”,现在能跟着别人去打仗了。

2022年更直接,出台了《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三个文件,明明白白写着要拥有“对敌基地反击能力”说白了,就是能主动打别人了。

防卫费也跟着涨,2023年是6.8万亿日元,2025年高市早苗政府还说要提前把防卫费提到GDP的2%,2026年的预算申请都到8.85万亿日元了,创下战后最高,这些动作不是随便做的。

2023到2024年,日本两次放宽“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以前连普通武器都不好出口,现在杀伤性武器能卖到20多个国家。

自民党还和日本维新会一起推动核动力潜艇研发,这东西可不是用来防卫的,明摆着是想搞进攻性力量,战后和平宪法里的“不保持战力”条款,就这么被一点点架空了。

你说它现在还是“和平国家”吗?恐怕很难算,日本敢挑衅,还有个重要原因它找到了“靠山”,就是和美国的安全协作机制。

1960年签的《日美安保条约》里,第五条明确说钓鱼岛在“保护范围”内;2021年拜登和菅义伟见面,第一次把“台湾问题”写进联合声明,等于给日本干涉台湾问题开了“绿灯”。

2022年更夸张,日美建了个“联合防空作战中心”,两边的雷达数据实时共享,日本想监测东海动静,不用自己费劲了。

不光靠美国,日本还拉着别人一起。

比如美日印澳的“四方机制”,2025年搞了个“关键矿产倡议”,把稀土、锂这些重要资源和军事制衡绑在一起;还想加入美英澳的AUKUS机制,跟北约也走得近,动不动就搞“西南诸岛”联合军演。

这么一来,日本不是一个人在“挑事”,而是把台湾、南海这些问题塞进西方的议程里,自己的风险就小多了反正有别人一起扛。

国内这边,日本也把“对华强硬”变成了“选票工具”。

2024年笹川日中友好基金做了个调查,只有7.3%的日本人对中国有亲近感,75%多觉得日中关系“不好”。

为啥会这样?看看媒体就知道了,《读卖新闻》《产经新闻》里,涉华的负面报道占了快80%,天天说“中国威胁”,老百姓能不被影响吗?

自民党选举的时候更会来事,把“应对中国威胁”和“给地方搞建设”绑在一起说,比如“要是不防着中国,咱们家乡的渔业资源就没了”。

老百姓一听,觉得投票给他们能保安全,还能得实惠,“挑衅”反而成了赢选票的办法。

他们就没想想,这种“靠挑事赚选票”的做法,最后会不会反噬?有个日本渔民说,因为日中关系紧张,渔船上不了中国市场,家里收入少了一半,可这些声音,在“对华强硬”的大氛围里,根本没人听。

虽然日本在政治、军事上跟中国对着干,但经济上一直没敢彻底断中国连续15年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还有3000多亿美元,占日本外贸的五分之一。

可日本却在偷偷搞“风险外包”,想把经济和中国摘开。

2020年到2025年,日本政府拿了350亿美元补贴,让丰田、索尼这些大企业把高附加值的产能搬到东南亚和北美。

比如丰田在泰国建了新能源汽车工厂,本来想避开中国市场的风险,可后来发现,东南亚的供应链没中国成熟,零件经常断货,成本反而涨了20%多。

金融上也一样,日本央行把人民币资产占比压到了2.1%,还买了1.1万亿美元的美债,生怕跟中国经济绑太紧。

稀土这事更明显,中国是稀土出口大国,日本90%多的稀土以前都从中国买。

2025年中国加强稀土出口管制后,日本双日株式会社赶紧从澳大利亚进口镝、铽,运到马来西亚加工,再运回日本。

本来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结果加工成本比从中国买高了一倍,还经常耽误生产,这种“去中国化”根本不是什么好办法,反而让企业遭了罪。

最典型的还是2012年的“购岛”事件,当时野田政府快撑不住了,社保增税法案把民主党搞分裂了,支持率跌破20%。

本来想找个办法凝聚共识,结果就盯上了钓鱼岛,借着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民间购岛”的闹剧,政府出面“国有化”,说“要是政府不买,右翼就会建灯塔,更不稳定”。

最后呢?中国海监船开始常态化巡航钓鱼岛,日本的“实际管辖”没了,可自民党在当年12月的大选中赢了,安倍二次上台。

这场“购岛”,表面上是领土争议,其实是日本右翼用“战术损失”换来了“战略利益”修宪、扩军的阻力都小了。

并非明智之举的是,日本以为“经济脱钩”能降低风险,却忘了全球供应链是连在一起的。

比如2025年日本的半导体企业,因为少了中国的稀土,芯片产量降了15%,还影响了汽车生产,这种“一边赚中国的钱,一边跟中国脱钩”的做法,最后只会让自己吃亏。

日本敢在对华核心利益上“挑事”,不是单一原因,而是战略转型、同盟绑定、国内政治、经济算计拧在一起的结果它把“挑衅”的成本摊给了同盟,把“收益”变成了选票和战略空间,才敢一次次踩中国的底线。

对中国来说,破解这个局,不能只靠“反制”,更要让日本知道“挑衅的成本比收益高”。

比如在经济上,针对日本的“脱钩”动作,我们可以加强和东南亚国家的合作,让日本企业发现,离开中国市场,就会失去竞争优势。

在国际上,多讲历史真相,比如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邀请各国学者整理日本侵略的史料,让更多人看清日本回避历史的真面目。

对日本国内的和平力量,也要支持,比如和日本的地方政府、民间团体搞文化交流,让老百姓知道,日中友好才能带来实惠。

中日关系不会一下子变好,但也不会彻底破裂。

2025年的APEC大阪峰会、2026年的G20东京峰会,都是双方沟通的机会。

关键是要让日本明白,21世纪的国际关系不是“零和博弈”,靠“挑事”、“抱大腿”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毕竟,两个一衣带水的国家,打起来没有赢家,合作才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