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这位老人,是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战斗英雄梁三喜原型王发坤烈士的遗孀,李金花。
令人没想到的是,李金花是在丈夫牺牲28年后,才终于找到了他的安葬地,为了到云南给丈夫扫墓,生活穷困的她不借了2000元,才辗转千里来到了烈士陵园。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部名叫《高山下的花环》的电影,风靡全国,这部影片中描绘的烈士英雄们,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尤其是九连连长“梁三喜”的原型王发坤,更是令人印象深刻。王发坤是贵州威宁县海拉乡新村人,1968年,他响应国家号召,入伍参军,在军队表现优秀的他,在两年后就提干,担任副连长。
1978年4月,服役十年的王发坤确定转业,在地方的工作也已经联系好,妻子李金花和儿子们也都等待着王发坤,早日回家团聚。
而就在王发坤还没脱下军装的时候,部队上级找到了他,并表示现如今中越边境烽烟骤起,跟越南关系十分紧张,战争一触即发,部队要转入战备。

得知这一消息之后,王发坤二话不说,就决定留在部队,时刻做好转斗的准备。在上战场之前,王发坤还特意给妻子留下了一封信。
称如果自己牺牲了,就让妻子李金花改嫁,但希望他欠部队和战友的2000块钱,李金花能替他还上,虽然人走了,但账不能赖。
但其实,王发坤何尝没有抱着,战争打完后,能安全回家的希望。战场战争打响后,王发坤作为副连长,凭借着过硬的军事技能,多次在高地作战时,掩护战友进攻。
勇猛作战的王发坤,曾在战场上,打死过六名越军,在1979年2月17日下午五点左右,王发坤所在的部队,按照上级的指示,攻打周登251高地。

当时部队正好行进驻在一稻田里,在敌军一颗炮弹的攻击下,王发坤的左腿被直接炸伤,倒在了田埂上。
但那时的他,身体虽然疼痛,意识却是非常清醒的,就在新兵罗顺良跑来,紧急为王发坤包扎的时候,敌军的另一颗炮弹又朝着王发坤的方向落下。
经验丰富的王发坤,那一瞬间,就把罗顺良推倒在了田埂下,而他自己则是几波攻击下,壮烈牺牲。
罗顺良多年后见到李金花,哽咽着说,如果副连长不是为了保护自己,他是不会牺牲的。

王发坤牺牲时才33岁,当李金花从一位部队士兵的口中得知此事后,一时不敢相信,金花收到丈夫的唯一遗物,就是一件军大衣,而大衣里边,就有一封王发坤留给她的信。
那时才26岁的她,看过信之后,毅然决然谢绝了人们劝她再嫁的好意。从此,李金花就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撑起了这个家,两个年幼的儿子在她的养育下,平安长大,年迈的婆婆也是在她的照料下过完了下半生。
李金花和儿子们也时刻记着,王发坤当时为修建房子,所欠下2000块钱的债务,她们花费了整整11年的时间,才逐一还清,完成了王发坤生前的嘱托。

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李金花却始终,自强自立,从不以烈士的光环,给政府、乡亲们添任何麻烦。
李金花为了赚钱,几乎是没日没夜的工作、劳动,小儿子也因家庭经济压力,在13岁时便辍学,回家帮助母亲操持农活。
李金花也不知道的是,在王发坤牺牲了28年后,她竟然收到了丈夫生前战友的来信。她也第一次详细了解,丈夫牺牲的具体细节。
李金花一直以为,丈夫的骸骨埋在了异国他乡,谁知意外得知,原来丈夫安息场面在了云南的烈士陵园。
沉默低调了28年时间的李金花,终于忍不住情绪激动了起来,当即便决定,要带着两个儿子去给丈夫扫墓。

可首先困住他们的,便是那遥远的路程,单是在路上的往返开销,就要花费上千元,这笔钱对她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老人名叫李金花,她的丈夫,是《高山下的花环》中战斗英雄梁三喜的原型王发坤,直到28年后,李金花作为遗孀,才得知原来丈夫安息在了云南的烈士陵园。
为了祭奠丈夫,她还贷款了2000元,作为往返的车费。
从26岁后,李金花为了养活一家老小,为了偿还丈夫欠下的钱,经历了无数个艰难困苦的日夜,虽然这期间政府也曾为英雄家属发放过抚恤金,可这笔钱,都被李金花存下来,用于还债。
好不容易才全部还钱,2007年,李金花带着两个儿子,去往云南烈士陵园,2000元的路费,也是他们贷款来的。

此时李金花已经64岁,但却是第一次出远门,她坐着汽车翻过了崇山峻岭,来到了烈士陵园,从三千座墓碑中找到了丈夫王发坤的墓碑。
看到墓碑上那刻着的“王发坤烈士之墓”,这七个大字,李金花瞬间泪崩,回忆起二人曾在一起生活时的短暂时光。
两个已经而立之年的孩子,也跪在墓碑前,告诉父亲家中一切安好,债务都还清了,让他安心。
后来, 李金花是烈士王发坤遗孀的感人故事,被世人知晓,来自社会上的众多爱心人士都纷纷帮助李金花一家人,希望他们能够早日脱贫致富。
甚至,因为路费的问题,李金花一家人自2007年之后,再也没有去云南的烈士陵园,看望丈夫,而爱心企业帮他们解决了这一问题。

政府也帮助李金花一家,修建了两层小楼,让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更令欣慰的是,2020年,王发坤、李金花的孙子王明建报名应征入伍。
他也想像爷爷那样,扛起保家卫国的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李金花还将家中最大的一家物资,腾了出来,改造成了“王发坤烈士纪念馆”。
她希望借此能让子孙后代,在烈士精神的指引下,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