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渭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笃行不怠稳就业 交出民生暖心卷

笃行不怠稳就业 交出民生暖心卷——渭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稳就业促群众增收工作纪实岗前培训让就业之路更稳健。渭南市人力

笃行不怠稳就业 交出民生暖心卷

——渭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稳就业促群众增收工作纪实

岗前培训让就业之路更稳健。渭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零工驿站实现“家门口”就业。渭南日报记者 崔正博 摄就业春风劲吹,劳务品牌生金(资料照片)。渭南日报记者 崔正博 摄  金秋时节的渭南,千里沃野铺金,黄河岸畔生机盎然。在这片洋溢丰收喜悦的秦东大地上,一项关乎民生福祉、发展之基的就业创业工程正扎实推进,书写着高质量发展与民生改善双赢的崭新篇章。  渭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深入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紧扣“稳岗位、促匹配、扩增量”目标,系统施策、精准发力,不断筑牢就业这一民生根基。通过强化就业公共服务供给,持续优化服务质量和效能,全市就业渠道进一步畅通,创业活力有效激发,推动了广大群众稳定就业、持续增收,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且可持续的人力资源支撑。今年以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4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保持在125.5万人以上,其中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达35.8万人。全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稳中向好,有力托举起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拓宽渠道做“加法”   兜牢就业民生保障底线  2025年伊始,春意初萌。陕西省2025年春风行动专项活动启动仪式在渭南市中心广场隆重举行,正式拉开新一年促就业、保民生的大幕。本次活动聚焦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全面推动就业服务提质增效。招聘会现场,338家企业携1.5万余个岗位齐聚一堂,涵盖市场销售、行政人事、会计财务、医学护理、建筑工程、普工技工等多个领域,为各类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搭建起高效、精准的对接平台。  在熙攘的招聘会场中,渭南师范学院2025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张磊的经历成为一抹亮色。蜂巢动力系统(江苏)有限公司的招聘负责人蔺先生主动向他发出邀请,双方就技术研发岗位进行了深入交流。张磊坦言:“此前因缺乏实践经验求职时屡屡碰壁,但这次市人社局提前组织的面试培训和职业指导,让我明确了方向。”最终,他通过现场测试与面试,与用人单位初步达成就业意向,实习期月薪达6000元。“感谢‘春风行动’为我们搭建了优质的就业平台。”张磊笑容中洋溢着对未来的期待。  “我们通过深化‘直播带岗’‘入企探岗’等创新模式,开展各类就业招聘活动近600场,发布岗位近40万个,促进实现就业或达成就业意向10万余人次。组织“六省十四市”劳务协作招聘活动,深化东西部协作,持续扩大转移就业和劳务增收。”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主任杜文杰告诉记者。  在全面开展大规模就业服务的基础上,市人社部门同步推进精细化就业帮扶,定期对辖区内就业困难人员进行摸排,建立“一人一档、一策一帮扶”动态管理机制,为他们精准推荐岗位、提供技能培训。今年以来,已帮扶1.41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帮扶4950名就业困难人员成功实现稳定就业。  我市人社部门还将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防返贫监测对象等群体全面纳入就业技能培训范围。围绕本地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电子商务等产业需求,积极推进“订单式培训”“岗位实训”等模式。今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开展各类实用技能培训3.52万人次,职业能力评价9337人次,超过80%的参训人员结业即上岗,真正实现“培训即就业、结业即入职”。  就业春风不仅吹暖本地,更跨越山海联动四方。市人社部门以跨省协作为契机、精准服务为支撑,积极引导组织南下季节性务工,有效实现就业增收与缓解东部用工需求的双赢。  “春节刚过完,市人社部门就组织我们去浙江采茶,时间短、挣得多,还不耽误家里春耕。”脱贫户王秀兰高兴地说,她20多天就挣了4000元。今年3月,渭南有序组织1300余名采茶工赴浙江安吉、湖州等地务工,并派驻专人在当地协调生活和工作,保障薪酬按时发放。采茶季结束后,这批劳务人员共计增收近400万元,逐步形成“外出增收—返乡发展”的良性循环。  为助力企业减负稳岗、夯实民生就业根基,市人社部门聚焦政策落地见效,以精准推送和高效落实“就业政策清单”为抓手,打出援企稳岗“组合拳”,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真金白银降低企业成本。通过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按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60%予以返还,大型企业按30%返还,直接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同步落实技能提升补贴,鼓励企业职工提升职业技能,对参保满12个月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等级的职工,分别发放1000元至2000元不等的补贴,既增强职工获得感,也提升企业人力资本质量。  多维发力拓宽用工渠道。针对青年群体就业,积极落实就业见习政策,为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及16岁至24岁登记失业青年提供每月1700元的生活补贴并配套意外险补贴,增强其就业能力。同时,对吸纳上述青年群体就业并签订劳动合同、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满3个月的企业或社会组织,按每人15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扩岗补贴,充分调动企业吸纳就业的积极性。  这一系列精准直达、协同发力的政策举措,不仅显著减轻了企业用工成本,助力企业轻装上阵,更有力稳定和扩大了就业岗位,为全市就业形势持续稳定提供了坚实支撑。  我市通过多元拓展就业渠道、精准实施分类施策、深化推进区域协作,扎实做好“三道加法”,有力筑牢了就业民生保障底线,有效激发了广大劳动者的创业就业热情和内生动力。一条稳步增收、踏实幸福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正在秦东大地徐徐铺展,更显生机、更具温度、更富希望。 精准服务用“乘法”   就业公共服务效能倍增  2025年,渭南市成功入选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城市,成为全国20个入选城市之一,标志着渭南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迈入了新阶段。随着示范项目的持续深入实施,全市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职业技能培训能力持续提升、重点群体稳定就业进一步保障,全民共享、便捷高效的多维度公共就业服务矩阵基本形成,通过推动“十五分钟就业圈”、零工驿站、特色劳务品牌等多项举措,全方位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现了就业服务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跨越式转变。  “家里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想找一份离家近的工作,没想到零工驿站帮我解决了问题。”家住临渭区阳光小区的刘女士走进仓程路零工驿站,几天后便找到了一份适合自己的银行保洁工作。这一情景并非个例,如今,渭南市已建成14个零工市场、54个零工驿站、110余个嵌入式家门口就业服务驿站,依托现有各类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累计向1.3万家经营主体和9.5万人次求职群众提供免费就业创业服务,对接成功12480人次。  就业服务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就业信息发布”上,更深层次地与群众需求紧密结合。市人社部门将服务下沉至基层,推动就业服务向每个社区延伸,零工市场(驿站)变“被动等客”为“主动寻需”。通过开展“三进”活动,组织人社工作人员主动“进园区、进企业、进校园”,践行“项目需求在哪里,就业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理念,主动靠前服务。针对重点企业用工痛点,深入了解用工单位的零工需求和对人社服务的期望,向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精准推送零工岗位信息和政策。建立需求征集机制,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走访、设立需求箱等方式,广泛收集零工人员和用工方的意见建议,使就业服务更接地气、更富成效。  “零工驿站扮演好‘红娘’角色,主动为有需求的用工单位和求职零工牵线搭桥,提高匹配效率。”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零工驿站相关负责人表示。  拉开柜门,衣柜“吐”了,家政师上门服务给整理的妥妥帖帖;天气热,尘封的空调着急用,家电清洁员上门清洗;照顾新生儿没经验,住家月嫂手把手帮忙……  在渭南,学技能闯家政圈成为许多人的就业选择,既有宝妈群体,也有大龄劳动者。  “之前一直是家庭主妇,没想到自己能成为每单近万元的母婴护理员。”在渭南博思特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牛雪红实现了学技能、找工作、增收入三大愿望。  “博思特家政嫂”“渭南三贤家嫂”……是这批家政人员的昵称,也是渭南家政劳务品牌的商标。经过多年口碑积累,已成为北京、西安、苏州等家政服务行业的一张“渭字号”劳务品牌“金名片”。  家政服务市场需求大、待遇好、时间相对自由等特点,也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这片“新蓝海”。  “十一”过后,90后宝妈刘巧来到渭南云暻技能培训学校参加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培训。“毕业后做过文职工作,但待遇不高,还是想学一项技能提高收入。”刘巧告诉记者,现在银发产业蓬勃发展,收入高、前景好,她想早早进入这一行业。  劳务品牌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加速器、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就业增收的助推器。今年年初,市人社局组织举办了渭南首届劳务品牌展示交流活动,集中展示了涵盖家政护理、银发产业、美食餐饮等多个领域的“渭字号”特色劳务品牌。以“渭南临渭家政师”为代表的家政劳务品牌服务从业人员达4.2万余人,年创造劳务经济收入20.2亿元;“潼关肉夹馍餐饮师”劳务品牌年产值超10亿元,成为我市聚力打造劳务品牌带动就业促增收的一个个生动写照。  渭南市在创新就业服务模式方面不断探索,推动线上线下的协同发展。8月13日,临渭区万达广场举行了“星光聚万达就业惠万家”招聘会,吸引了55家企业参与,提供1430个就业岗位,覆盖多个领域。活动现场人头攒动,求职者纷纷提交简历,初步达成就业意向的有330余人。与此同时,线上直播同步进行,吸引了超过15000人次观看,充分展现了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优势。这种创新招聘形式将传统的招聘会搬进夜市、广场等公共场所,让就业服务更加接地气,也让求职者在轻松的环境中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潼关县的零工“夜”站同样值得一提。6月,潼关县金陡步行街的零工“夜”站首次举行招聘会,吸引了200余人参加,初步达成就业意向80余人。夜市招聘会不仅丰富了招聘会的形式,也让就业服务进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使求职者在休闲时光中便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真正实现了服务的便捷性与接地气。  如今,在渭南,就业服务已深入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从社区零工驿站到夜市招聘会,从劳务品牌培训到线上直播带岗,渭南市的多元化就业服务为市民提供了更多元、更便捷、更高效的就业选择,真正实现了就业公共服务效能的倍增,为市民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返乡创业成“正比”   乡村振兴与就业增收双赢  秦东大地,秋意正浓,丰收的喜悦在田间地头肆意流淌,更在返乡创业者的笑脸上绽放。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怀揣梦想的游子回归故里,用智慧与汗水奋力谱写着一篇篇关于创业与振兴的动人篇章。  在富平县金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果园里,负责人杨一凡正忙着查看柿子的生长情况。他毕业后曾在中铁一局工作多年,但最终选择放下都市的繁华,回到家乡创业。杨一凡深知,乡村振兴不仅仅是政策的扶持,更是每一个乡土儿女用行动投身其中的过程。目前,金翁农业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模式,年营业额突破6500万元,合作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在电商平台,柿饼以及其他农产品的销量连年递增,年发货量超200万单;线下渠道覆盖全国各大电商头部平台,并出口至韩国釜山、美国洛杉矶。  在大荔沙苑黄花菜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潘琳正带领工人赶制发往西安的订单。他返乡带领企业、合作社、农户围绕黄花菜、冬枣、花生等大荔特色农产品,开发出一系列高品质、具有代表性的绿色产品。年生产销售黄花菜系列产品1700余吨,县域其他农副产品200吨,辐射带动上千户农户成为全县农民发家致富的新标杆。  在潼关县,肉夹馍产业已成为返乡创业的重要平台。通过标准化培训和品牌化运营,当地的传统小吃焕发了新的生机。“现在,我们的学员遍布全国各地,许多人学成后都开设了加盟店。”培训师傅董原锋自豪地说。肉夹馍产业也曾面临资金短缺和市场竞争等诸多难题。凭借着市人社部门的创业培训和贷款支持,顺利度过了艰难时期。如今,潼关肉夹馍的从业人员已超过6000人,年产值突破10亿元。这一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还促进了返乡创业和就业的双重增长。  渭南市积极打造更加专业的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全市组建了12支创业指导服务团,聘请了203名创业导师为创业者提供全程陪伴式服务。同时,市人社部门建立了创业项目库,收录了77个优质创业项目,确保返乡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得到更多的选择和支持。  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感人的创业故事。在临渭区,李十三村村干部李新超牵头成立李十三村村史馆,打造李十三古法榨油坊,举办临渭区李十三戏曲艺术季,实现了经济与文旅融合的双向奔赴。90后大学生兰轮轮,凭借所学物流专业知识让家乡辣椒广开销路。这些返乡创业者不仅为家乡带来了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还为困难群众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  渭南的广袤乡村涌现出一批批返乡创业者,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着乡村振兴的步伐。全市已有5.6万名返乡创业者创办了3.8万家各类经济实体,带动就业21.3万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返乡创业已成为渭南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在这片沃土上,智慧与汗水交织成最动人的风景。  为了进一步提升返乡创业者的创业成功率,渭南市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打造全方位创业支撑体系。全市新创建认定12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场地支持、政策咨询、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今年以来,渭南市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18亿元,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37万元,惠及847个创业项目,直接带动就业2600人,为创业者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渭南市通过不断优化创业服务、完善创业政策,为返乡创业者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返乡创业者用奋斗书写了自己的梦想,也为家乡的未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创业与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依然在继续书写。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今年以来,渭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以“春风行动”送岗位、“零工驿站”优服务、“返乡创业”促振兴,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就业问题,凝心聚力打好“稳就业促群众增收”工作硬仗。下一步,渭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继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优化就业服务质量,让渭南的就业之路越走越宽,让老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稳、日子过得更红火,为谱写渭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更多人社力量。(来源:渭南日报 记者 张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