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力指数级突破量子计算机的核心优势在于量子比特(qubit)的叠加态与纠缠特性。与传统二进制比特(0或1)不同,单个量子比特可同时承载0和1的叠加状态。例如,搭载72个量子比特的国产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可同时处理2⁷²(约4.7万亿)个计算任务,其算力相当于电子计算机与算盘的代际差。▶ 数据支撑:截至2025年,“本源悟空”已为全球143个国家完成超50万个计算任务,访问量突破2900万次。
全球产业投资激增量子计算成为资本追逐焦点。2025年全球量子领域投资额达28.57亿元,较2024年(10.51亿元)增长超170%7。美国谷歌、微软及中国本源量子等企业竞相推进千比特级芯片研发,IBM更于2023年发布1121比特处理器“Condor”。
二、技术路线角逐:超导领跑,中国实现全链条自主
主流技术路线对比当前技术路径包括超导、离子阱、光量子等。超导路线因兼容半导体工艺、易扩展,占据商业化先机:
中国突破:攻克自主量子芯片生产线、测控系统及操作系统,构建完整技术体系;
国际竞争:微软发布拓扑量子芯片Majorana1,利用马约拉纳费米子提升稳定性。
光量子计算崛起光量子芯片可在室温运行,与现有光通信基础设施兼容。上海图灵量子计划推动芯片进入百万量子比特时代,降低生产成本至CPU/GPU级别。
三、应用场景落地:从密码破解到药物革命
颠覆传统加密体系量子算力对现有密码构成威胁:上海大学团队利用量子退火机成功分解50位RSA整数。量子通信作为唯一“无条件安全”的防御手段,中国已建成全球首个广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
赋能产业关键领域
药物研发:量子模拟可精准解析分子结构,将研发周期缩短70%;
金融优化:摩根士丹利测试显示,量子算法将组合优化计算从数周压缩至小时级;
人工智能:量子机器学习加速复杂模式识别,算力需求较经典模型降低90%。
四、挑战与未来:NISQ阶段的突围路径
当前技术瓶颈量子计算机仍处“含噪中等规模(NISQ)”阶段,面临三大挑战:
量子纠错:比特错误率需降至10⁻¹⁵以下才可实现通用计算;
硬件稳定性:谷歌Willow芯片仍需-273℃极低温环境;
算法适配:仅15%的工业问题存在高效量子解法。
融合计算范式成趋势▶ 量子-经典混合架构:英伟达推出NVQLink系统,实现量子处理器与GPU超算协同,通信延迟降至4微秒;▶ 国家算力网建设:欧盟将6台量子计算机集成至多国超算中心,中国推进“东数西算”工程接入量子算力。

量子计算正从“实验室珍品”蜕变为国家战略能力标志。据赛迪顾问预测,2025年中国量子产业规模将突破115亿元。未来十年,随着量子比特数量迈向百万级、纠错技术突破及混合架构普及,人类有望迎来“量子算力即服务”(QaaS)时代——如同水电般随取随用,重塑从材料设计到气候预测的文明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