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9年,美国民众已经吃不起面包。
这是真的!
大萧条冲击了就业市场,失业者连5美分的面包都买不起了。
面包作为刚需,滞销了。
偏偏有个小伙子,靠赊面包发了财。
他的远见和善良,带来了丰厚的财富。
查尔斯是纽约面包店的杂工,时年27岁,在1930年,他看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

人们排队领救济,纽约的施粥棚每天只有十万份粥,很多人饥肠辘辘,轮到自己时,粥桶已经空空如也。
而另一面,雇主的面包店滞销了。
新鲜的面包无法保存,几天后就得销毁,查尔斯问:
“既然卖不出去,为什么不做好事,施舍给流浪者呢!”
雇主的话让查尔斯终身铭记:
“他们吃了施舍的面包,以后会变懒,如果今后不再施舍,反而会记恨咱们!”
这句话刺痛了查尔斯,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大萧条中,惨剧比比皆是,人的价值微乎其微,如果把面包赊给大家呢?
灵光一闪的善念,让日后的面包大王开始崭露头角。
查尔斯从学徒晋升为杂工后,已经负债500美元,他需要资金。
于是查尔斯做出了人生中的重要决定……辞职!
在1930年负债500美元辞职,换成其他人,都是不计后果的决定。
雇主劝告查尔斯:年轻人,不要太气盛,你辞职后只能去公园要饭。
查尔斯反唇相讥:不气盛还叫年轻人么?

他四处筹措资金,盘下了一家位于布鲁克林区濒临倒闭的面包店,一间破房子,货架上还有三百个卖不出去的酸面包。
有客人告诉查尔斯,布鲁克林区的周薪已经从20美元跌到8美元,许多房客因为交不起租金被赶走了,所以,目前大家买不起面包。
先凑齐租金,才能考虑面包,这是很多人的想法。
查尔斯不动声色,他注视着前任店主贴出的告示:“现金结算,概不赊欠!”
片刻后,查尔斯撕毁了告示,他贴上了新告示:
“先吃后付,可以赊欠,打欠条就能拿走!施瓦布面包店信赖您!”
查尔斯的面包店叫“施瓦布面包店”,很快,消息传遍布鲁克林区。

为了方便记录,查尔斯设计了赊账本,记录着顾客的姓名和住址,按照赊账日期依次排开,还注明了对方方便还款的日子。
他不但要赊面包给街坊邻居,还要把面包边角料施舍给流浪者,避免浪费。
先赊后付,这在面包界是破圈的玩法。
20年代,信贷在美国已经很流行,但在购买小额食品领域,没人这么干过。
同行都说,几美分的面包赊出去,万一客人搬家,你怎么收款?
所以一开始,大家都认为查尔斯涉世未深,不懂社会险恶,他倒闭是迟早的事,都等着看笑话。

贴出告示首日,有47位顾客赊面包,次日,有300位顾客在赊账本上签署了姓名。
查尔斯在每位顾客眼睛里,都看到了滚动的闪光,包含了窘迫,无奈,感恩和激动。
随着面包越赊越多,查尔斯主动出击,去隔壁工厂找到负责人说:
“我知道你想给工人发福利,但又不知道发什么,我每天给你的工人一个面包,你到月底,按照八折给我结账,ok不ok?”
对方一听,这可以啊!
工人需要面包,自己把面包八折买下,当福利发放,而且还不用立即结账,当然ok啦!
查尔斯赊面包,却从不催账。
他知道,人人有自尊心,如果客人没有来付款,就是资金出了问题,所以他从来不催。
顾客与面包店建起了一条不可摧毁的信任防线,买面包,就去找查尔斯。
肚子饿,去找查尔斯!

整个大萧条期间,“施瓦布面包店”赊出的面包,只有百分之3坏账率,但在其他同行亏损倒闭时,查尔斯的面包店通宵达旦制作面包。
对于熟客,查尔斯还特别会施以小恩小惠。
例如某位客人的孩子过生日,他会让伙计献上一枚小蛋糕,并祝福对方生日快乐。
大萧条期间,孩子们早就忘记奶油蛋糕的滋味,看着闪闪的泪花,信任又加固一层。

从1930年到1935年,查尔斯赊出12万美元面包,只有3600美元因为客人失业而收不回来。
可信任就是生产力,街坊邻居都爱查尔斯,施瓦布面包店后来又升级卖日用品,同样是先赊后付。
到1936年,美国经济重回正轨,面包店的赊账业务也结束了,但信任没有结束,几年来同甘共苦的客人,已经谁都抢不走。
到1940年,查尔斯的资产已经超过100万美元,成了人们口中的面包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