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禧三年(1207 年)秋的铅山(今江西铅山),辛弃疾坐在瓢泉别墅的书斋里,手中摩挲着一柄早已锈迹斑斑的剑。这位六十八岁的老人,咳嗽声断断续续,目光却依然锐利如锋,恍惚间回到了四十五年前的建康:那时他年仅二十三岁,怀揣着亲手斩杀的叛徒张安国的首级,单骑闯营,从金营中带出数千义军,一路南下归宋,心中满是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的壮志。
从山东义士的 “单骑闯营”,到南宋官员的 “仕途蹉跎”;从 “整顿湖南吏治” 的实干担当,到 “带湖闲居” 的悲愤赋词;从 “廉颇老矣” 的壮志难酬,到 “词坛飞将” 的千古绝唱,辛弃疾用一生的 “剑与魂”,在南宋偏安的岁月里,写下了属于 “稼轩” 的爱国壮歌。他的词作里藏着对故土的眷恋,对强敌的痛恨,更有历经半生挫折却从未熄灭的 “收复中原” 信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 “以词言志” 的巅峰人物。

山东义举:少年英雄的 “抗金传奇”
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 年),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的一个仕宦家庭,辛弃疾降生。此时的山东,已被金国占领三十余年,父亲辛文郁虽在金国为官,却始终心怀故国,常常私下给辛弃疾讲述北宋的历史,教他诵读岳飞的《满江红》。在父亲的影响下,辛弃疾自幼便立下 “收复中原、报国雪耻” 的志向,他不仅苦读经史,还拜当地武师学习武艺,十五岁时便能拉满三石强弓,二十岁时已练就一身能在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的本领。
绍兴三十一年(1161 年),金国皇帝完颜亮撕毁和议,率领六十万大军南侵,南宋朝廷陷入恐慌。此时的辛弃疾,已是当地有名的侠义之士,他看到金国统治下的百姓纷纷起来反抗,便趁机聚集了两千余名同乡,在山东竖起抗金大旗,加入了由耿京领导的义军。耿京见辛弃疾文武双全,便任命他为掌书记,负责义军的文书工作与军事谋划。
在义军期间,辛弃疾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建议耿京 “联合各地义军,形成抗金合力”,还亲自前往泰安、淄博等地,说服当地的义军首领加入耿京麾下,不到半年,耿京的义军便从数万人发展到二十余万人,成为金国后方最具威胁的抗金力量。然而,义军内部却出现了叛徒 —— 将领张安国贪图金国的赏赐,趁耿京不备,将其杀害,随后率领部分义军投降金国。
辛弃疾得知耿京被害的消息后,悲愤交加,他决定为耿京报仇,夺回义军的领导权。他挑选了五十名精锐骑兵,亲自率领,连夜赶往金营 —— 此时的张安国,正在金营中与金国将领饮酒作乐,庆祝自己的 “投诚之功”。辛弃疾率领骑兵趁夜突袭金营,金营士兵毫无防备,顿时大乱。辛弃疾手持长剑,直奔张安国的营帐,张安国见辛弃疾杀来,吓得魂飞魄散,想要逃跑,却被辛弃疾一把抓住。辛弃疾将张安国绑在马上,率领五十名骑兵,冲破金营的包围,一路南下,最终将张安国押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置。
这次 “单骑闯营擒叛徒” 的壮举,让辛弃疾声名远扬。宋高宗赵构得知后,对辛弃疾赞赏不已,任命他为江阴签判,辛弃疾从此正式踏入南宋的仕途,开始了他 “以文报国” 的漫长征程。
仕途蹉跎:壮志难酬的 “实干官员”
隆兴元年(1163 年),辛弃疾调任建康通判。此时的南宋朝廷,正处于 “隆兴北伐” 的关键时期,辛弃疾多次向朝廷上书,提出自己的抗金主张。他在《美芹十论》中,详细分析了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状况,指出金国 “外强中干,内部矛盾重重”,建议南宋朝廷 “整顿军备,任用贤能,分兵北伐,收复中原”。这篇奏疏,逻辑严密,分析透彻,展现出辛弃疾卓越的政治眼光与军事才能,却因南宋朝廷主和派势力强大,最终石沉大海。
乾道四年(1168 年),辛弃疾调任滁州知州。滁州地处南宋与金国的边境,因常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城市破败不堪。辛弃疾到任后,首先着手安抚百姓,他下令 “减免赋税三年,鼓励百姓开垦荒地”,还组织百姓修复城墙、修建房屋,不到一年,滁州便从 “荒城” 变成了 “商旅往来、百姓安居” 的繁荣城市。当地百姓为了感谢辛弃疾,自发为他修建了生祠,还送给他 “辛青天” 的称号。
乾道八年(1172 年),辛弃疾调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当时的湖南,不仅面临着金国的威胁,还存在着严重的 “匪患”—— 当地的 “茶商军” 经常劫掠百姓,官府多次镇压都未能奏效。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加强边境防御,组织士兵训练;另一方面,他亲自深入民间,了解 “茶商军” 的情况,发现 “茶商军” 的成员大多是因生活所迫而走上歧途的百姓。于是,辛弃疾采取 “恩威并施” 的策略:对愿意投降的 “茶商军” 成员,给予土地和粮食,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对顽固抵抗的首领,则坚决镇压。不到半年,湖南的 “匪患” 便被彻底平定。
在湖南期间,辛弃疾还向朝廷上书,请求组建一支 “飞虎军”,以加强南宋的军事力量。他在奏疏中写道:“湖南地处要冲,若能组建一支精锐军队,不仅能保卫湖南,还能为北伐提供兵力支持。” 朝廷批准了辛弃疾的请求,辛弃疾亲自负责 “飞虎军” 的组建与训练 —— 他从当地招募士兵,挑选身强力壮、武艺高强的人加入军队,还从各地购买马匹、武器,对士兵进行严格的训练。不到一年,“飞虎军” 便成为南宋最精锐的军队之一,多次击败金国的骚扰,为保卫南宋的边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辛弃疾的实干与抗金主张,却遭到了南宋朝廷主和派的嫉妒与排挤。他们认为辛弃疾 “好大喜功,惹是生非”,多次向朝廷上书弹劾辛弃疾。宋孝宗虽然欣赏辛弃疾的才能,却在主和派的压力下,不得不将辛弃疾调任他处。此后,辛弃疾的仕途便陷入了 “调任 — 贬谪 — 再调任” 的循环,他先后在江西、湖北、福建等地任职,每到一处,都兢兢业业,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却始终无法实现自己 “收复中原” 的理想。
带湖闲居:悲愤赋词的 “词坛飞将”
淳熙八年(1181 年),辛弃疾因反对朝廷与金国签订 “淳熙和议”,被主和派诬陷 “贪污受贿”,被贬为隆兴府通判。辛弃疾深知,自己的抗金理想在此时已难以实现,便向朝廷请求辞官,回到江西上饶的带湖,修建了一座别墅,取名 “稼轩”,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年的闲居生活。
闲居期间,辛弃疾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词的创作中。他的词作,不再是传统文人的风花雪月,而是充满了 “金戈铁马” 的豪情与 “壮志未酬” 的悲愤。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道:“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首词,道尽了辛弃疾对故土的思念与对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
在带湖闲居的日子里,辛弃疾还常常与当地的文人雅士聚会,饮酒赋诗,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他与陆游、陈亮等爱国文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常常在一起谈论国事,探讨抗金策略,辛弃疾的许多词作,都是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创作出来的。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既是辛弃疾对自己抗金经历的回忆,也是他对好友陈亮的鼓励,字里行间满是 “收复中原” 的壮志与 “年华易逝” 的感慨。
辛弃疾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还形成了独特的 “稼轩体”。他的词,风格豪放,气势磅礴,善于用典,将自己的爱国情怀与人生经历融入其中,打破了传统词的题材限制,拓展了词的表现领域。他的词作,既有 “金戈铁马” 的豪情,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也有 “细腻柔情” 的一面,如《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种 “刚柔并济” 的词风,让辛弃疾成为中国词坛上与苏轼齐名的 “豪放派” 代表人物,被誉为 “词坛飞将”。
起复出山:老当益壮的 “抗金志士”
绍熙三年(1192 年),宋光宗即位,南宋朝廷的抗金形势有所好转。宋光宗深知辛弃疾的才能,便下旨任命辛弃疾为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此时的辛弃疾,已是五十二岁的老人,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抗金理想,接到任命后,立即前往福州赴任。
在福州任职期间,辛弃疾依然保持着实干的作风。他加强福州的海防建设,组织士兵修建防御工事,还从当地招募渔民,组建了一支水军,加强对海面的巡逻,防止金国的海盗骚扰。他还重视民生,减免百姓的赋税,鼓励百姓发展农业与渔业,福州的经济很快便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然而,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依然遭到了主和派的反对。他们认为辛弃疾 “年老体衰,不宜再参与军事”,多次向宋光宗上书弹劾辛弃疾。宋光宗虽然支持辛弃疾,却在主和派的压力下,不得不将辛弃疾调任他处。绍熙五年(1194 年),辛弃疾再次被罢官,回到带湖闲居。
此后,辛弃疾又经历了多次起复与罢官。嘉泰三年(1203 年),宋宁宗即位,南宋朝廷的主战派势力逐渐抬头,宋宁宗任命辛弃疾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此时的辛弃疾,已是六十四岁的老人,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但他依然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命。在绍兴任职期间,辛弃疾积极为北伐做准备,他整顿军备,训练士兵,还向朝廷上书,提出 “北伐中原” 的计划。宋宁宗对辛弃疾的计划十分赞赏,任命辛弃疾为镇江知府,让他负责镇江的军事防御,为北伐做准备。
在镇江期间,辛弃疾常常登上北固亭,眺望江北的金国领土,心中满是 “收复中原” 的壮志。他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既是辛弃疾对历史的反思,也是他对自己的激励,展现出他 “老当益壮” 的抗金情怀。
壮志未酬:悲愤辞世的 “爱国诗人”
开禧元年(1205 年),南宋朝廷决定发动 “开禧北伐”,辛弃疾因年事已高,未能亲自参与北伐,却依然时刻关注着北伐的进展。然而,“开禧北伐” 却因南宋军队准备不足、将领指挥不当,很快便遭遇惨败,南宋朝廷不得不与金国议和。辛弃疾得知北伐失败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他在病榻上写下了《贺新郎・甚矣吾衰矣》:“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这首词,道尽了辛弃疾一生的悲愤与无奈,成为他最后的传世佳作。
开禧三年(1207 年)秋,辛弃疾因积劳成疾,在铅山的瓢泉别墅病逝,享年六十八岁。临终前,辛弃疾还在高呼 “杀贼!杀贼!”,那份至死不渝的抗金情怀,让在场的人无不落泪。
辛弃疾病逝的消息传到临安,宋宁宗十分悲痛,他下令辍朝一日,追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 “忠敏”,还亲自为辛弃疾题写墓碑 “稼轩先生之墓”。辛弃疾的遗体被安葬在铅山的阳原山,沿途百姓纷纷自发前来送行,哭声震天。
历史回响:不朽的 “稼轩精神”
辛弃疾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是悲壮的一生。他的词作,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重要载体。他的 “稼轩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 “至死不渝的抗金情怀”。从少年时期的 “单骑闯营”,到中年时期的 “整顿军备”,再到晚年时期的 “高呼杀贼”,辛弃疾的抗金情怀贯穿一生,从未改变。即便历经仕途波折、闲居岁月、年老体衰,他也始终没有放弃 “收复中原” 的理想,这种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其次,是 “实干担当的为官之道”。辛弃疾无论在何处任职,都始终以民生为重,他减免赋税、兴修水利、整顿吏治、平定匪患,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实事。他的为官之道,展现出 “以民为本” 的思想,成为后世官员的典范。明代的于谦、清代的林则徐等爱国官员,都曾以辛弃疾为榜样,在任上兢兢业业,为国家与百姓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是 “以词言志的文学创新”。辛弃疾打破了传统词的题材限制,将自己的爱国情怀、人生经历、军事谋略融入词中,创造了独特的 “稼轩体”。他的词作,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强烈的思想性与感染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 “以词言志” 的巅峰。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词作,被收录进中小学语文课本,成为青少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内容。
如今,在辛弃疾的故乡山东济南,建有 “辛弃疾纪念馆”,馆内陈列着辛弃疾的词作手稿、生平事迹展览,以及反映他抗金经历的雕塑、壁画,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瞻仰;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稼轩别墅” 的遗址依然保存完好,成为人们缅怀辛弃疾的重要场所;在江苏镇江的北固亭,辛弃疾的词作被刻在石碑上,供后人诵读,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词作,早已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 “稼轩精神”,也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坚守理想、勇于担当、不懈奋斗。正如他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既是辛弃疾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成为后人品味人生、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
回望辛弃疾的一生,他就像一柄在鞘中沉睡却始终渴望出鞘的利剑,虽历经岁月的侵蚀,却依然保持着锋利的刃锋。他用词作记录下自己的喜怒哀乐,也记录下一个时代的兴衰荣辱,他的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