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爽文都不敢这么写!高中学历男子摇身变“外籍院士”,骗光1800万科研经费

【深度解读】专注于事实与逻辑,通过多维原创分析,我们带你穿透事件表象,看见趋势、结构与人性的真相。有些荒诞,不是戏剧写出

【深度解读】专注于事实与逻辑,通过多维原创分析,我们带你穿透事件表象,看见趋势、结构与人性的真相。

这两天我一直在想:江苏科技大学通报郭某事件的那一刻,我的心底突然蹦出一句话:

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人,靠一套堪比爽文男主的人生履历,轻轻松松当上博士生导师,拿走1800万科研经费,头衔一个比一个唬人:首席科学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高被引科学家……

但它偏偏就发生了。

我不想批判某一个人。我更想问一句收在心里很久的话:

荒诞不是从造假开始的,而是从没有人认真看开始的

“太顺滑了。”

高考状元

欧洲几十项专利

国际难题攻克者

国家重大人才计划A类

1800万科研经费

可不是越完美,越应该小心的吗?结果是所有的审核环节都没有“怀疑一下”的习惯。

没人愿意去查,因为查了,大家都要负责。

一整条链条,像流水线一样,把一个彻头彻尾的假人,推上神位。

真正的关键词只有一个:“。

最让人心疼的不是经费,是那些学生

六个博士,十多个硕士。

如今全成了废纸。

可我真想问一句:

我见过一个学生哭着说:

那一刻我鼻子酸得不行。

希望下一代学生,不再需要再用青春替别人擦屁股。

这件事撕开了一个层层发霉的现实:

什么最值钱?不是论文,不是成果。

只要你是“院士”“杰青”“长江”,简历就能直接跳过80%的审核。

而那些“买来的、包装出来的、野鸡机构给的头衔”,就在这种氛围下被当成金字招牌。

审核制度和利益链条造就了郭某们的天堂

信息核验?没人真查。海外履历?靠候选人自己说。专利有效性?不懂也不查。论文真伪?没时间看。

当利益链条太顺滑,人人都想“快点办完”。

只要成功引进,所有人都得利。一旦出事,所有人都装不知道。

我们正在用崩坏的机制,评价真正做学问的人

他的成果可能默默无闻,他自己可能微不足道,但他撑着这个国家最真实的学术底盘。

当造假能成功,真诚就会被羞辱。当劣币驱逐良币,人才终会逃离。

我想起一个朋友的经历。她本科双一流、硕士顶尖实验室,努力到每天睡4小时。毕业求职时,一场场面试被刷下来。理由千奇百怪:“缺经验”“岗位满了”“我们要更合适的”。

而造假者呢?像走滑梯一样滑进了别人爬不上去的地方。

这不是讽刺,这是现实的残酷对比。努力的人摔伤膝盖,钻空子的人升到讲台。

造假的恶,不一定来自造假者本人。更多来自那些“明明该看,却没看;明明该查,却没查”的人。

“当制度给予骗子通道,诚实的人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但如果这次只有一个人被处理,那下一个“完美履历”的骗子,很快就会出现。

今天,一个高中学历的造假者能做到博士生导师;那明天,我们该相信谁?又由谁来保证我们能相信?

—— 在喧嚣中,愿我们仍与思考同行。

原创作者:欧阳晴风 | 来源:克网中国 | 转载请注明来源并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