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界定“物自体”,费希特提出“绝对自我”,谢林细分“理智直观”,黑格尔激活“理念”,他们共同完成了一场对柏拉图哲学的现代转译。

柏拉图哲学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由于文本传承的原因,存在很大的失真的可能性。
而且,由于柏拉图所处的时代原因,他的哲学语言体系,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所以,柏拉图很难用成熟的哲学语言,把他的思想完整地表达出来,只能用一些隐晦难懂的比喻,来近似地描述他的哲学思想。
此外,他的哲学思想,严格地来说,并不是哲学思辨的产物,而是依赖于他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中最巅峰的超强“内在视觉”直接“看到”的结果。
这种超强“内在视觉”,就是柏拉图哲学中“理性”的最高层次“Nous”——“理性直观”。
柏拉图哲学,是整个西方哲学的生命力源泉,所以,到了十八世纪,德国出现了四大哲学家,他们完美地把柏拉图的哲学,用当时发达的哲学语言,重新还原了出来。
这四大哲学家,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
康德的贡献
康德的“物自体”虽然被他描绘得很庞大,但是在柏拉图面前,康德仅仅提供了一种贡献,这就是回答了柏拉图三大隐喻中的同一个问题:
洞穴隐喻中,囚徒手上所拿着的人形木偶,是什么?太阳隐喻中,被太阳所照之物,是什么?线段隐喻中,短线段的上面一段,即依靠人的“信念”的认知能力,所认知到的“可感世界”部分,是什么?
这三样对象,在柏拉图当时的语言体系中,都没有很清晰地阐释出来,但是他的真实内涵,被康德描述了出来,这就是存在于“现象”背后能够支撑起“现象”的“物自体”。
洞穴隐喻中的人偶,就是山洞壁上投影的“物自体”;太阳隐喻中,被太阳所照之物,就是所照之物在地上投影的“物自体”,比如,树就是树的投影的“物自体”;线段隐喻中,用“信念”所认知到的,就是在“现象”背后的“物自体”。
康德的贡献,仅在于此。
他认为“物自体”存在于柏拉图所说的“理念世界”中,也就是在“本体世界”中,这是个错误的认识。
费希特的贡献
费希特哲学对还原柏拉图哲学,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而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他的“绝对自我”的概念。
这个“绝对”二字,不能用中文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在德文中其实包含了纯净的、不受限制的、自足的含义,但是,翻译成英文的时候,使用了“绝对”含义的单词,在中文翻译中,也顺应了这种“绝对”用词,但是这个“绝对”的真正内涵,与中文的“绝对”是不等同的。
“绝对自我”这个概念,放到我们的“心智系统转换”这个模型来看,很像是“感知的主体”在摆脱了“显性人体意识设定”和“隐性人体意识设定”以后独立的状态。
所以,费希特这个“绝对自我”的概念,完全可以等同于柏拉图哲学中的“灵魂”。
谢林的贡献
谢林哲学体系,给柏拉图哲学体系带来的最大贡献,是他的分层级“理智直观”的概念。
虽然在那个时代,莱茵霍尔德、费希特都提出过“理智直观”这个概念,但是,谢林对“理智直观”的分级,却是与柏拉图线段隐喻中的认知能力所包含的“内在视觉”内涵高度契合的。
比如,在短线段中,下面一层的“想象”,就是一种“直观”,而上一层级的“信念”,其实也是基于“内在视觉”而产生的;在长线段中,下面一层的基于几何和逻辑的“理智”认知能力,其实也是一种高级的“内在视觉”,而最高级的“理性”,直接就是一种最高级的“内在视觉”。
因此,谢林对“理智直观”的分级,与柏拉图线段隐喻中对认知能力的分层,完美契合。
黑格尔的贡献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非常庞大,但是在柏拉图哲学面前,他提供的价值只有一个,那就是黑格尔哲学中的“概念”。
黑格尔的这个“概念”,不是形式逻辑中的概念,而是黑格尔对“理念”的透彻认识。
黑格尔虽然批判、否定谢林的“理智直观”,但是黑格尔本身的辩证思维,就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理性直观”。
他所看到的“理念”,其实是一个庞大的、完整的生命体,所以,黑格尔哲学,按照他的说法,实体即主体,因此,他的哲学是双主体。
在费希特那里,“我”与“非我”存在着主客体之分,而到了谢林这里,主体与客体融为了一体,这就是他的“绝对同一”,而到了黑格尔这里,客体本身也是一种生命体,又变成了一种主体,因此,在黑格尔哲学里是双主体。
黑格尔本身这个主体,对另外一个主体(“概念”),有着极其深刻、细致的“理性直观”,他直接“看到”了“概念”中的运动、发展、变化,黑格尔用他的哲学语言,把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表述了出来,这就是辩证法。
所以,黑格尔的“概念”就是柏拉图“理念”的强化版——经过黑格尔这样认识,柏拉图的“理念”不再是一个静态的存在,而是被赋予了生命力的动态。
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共同的贡献在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哲学中,“直观”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相对应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实践”。
“直观”与“实践”的高频组合运用,其实回答了柏拉图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命题:
人在现实世界中所从事的事,都是源自于对“本体世界”中的“理念”进行“理性直观”以后的模仿。
“直观”与“实践”的高频组合运用,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一命题。
而且,在他们的哲学中,非常强调“实践”的意义,甚至认为“实践”要大于“直观”。
这种“实践”大于“直观”的认识,对于现代人,尤其在需要创新的时候,是特别有价值的一种认识。
“实践”可以提升人的“直观”能力,最终,在“实践”中碰到的所有问题,都能在“直观”中找到答案。
结语基于这四大德国古典哲学家的贡献,我们再回头来看柏拉图哲学,他就不再是遥远、隐晦的存在,而是变成了非常生动的、可以被我们理解的、有用的哲学。
完整的开发人的“内在视觉”的方法,存在于中华原生文化的“心智系统转换”体系中,详细介绍发布于专栏《Get高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