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 文丨星野
编 辑丨美 圻
文娱价值官解读:
ID:wenyujiazhiguan
小米下场做短剧,苹果考虑收购华纳兄弟,鸿蒙6.0正式上线……近段时间这三条新闻虽然看似没有关联,背后却隐藏着系统厂商“封闭掌控”与“开放赋能”的路线之争。虽然苹果至今仍然野心勃勃,但经过18年耕耘市场份额仍然不及Netflix的十分之一。国内厂商看到了短剧时代带来的机会,也在积极投身构建内容生态,希望将流量入口掌握在自己手中。
相比于直接杀入内容领域,我们更应看到系统厂商与内容平台携手合作所带来的巨大可能性,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红利消退,用户体验日益“碎片化”的背景下,系统厂商更应该搭建好平台内容走近用户、融入全生活场景的桥梁,由此释放的商业潜能远比靠免费短剧引流更为可观。

苹果、小米向左
鸿蒙向右?
近日,小米亲自下场做短剧的消息引发行业热议。小米在旗下应用商城正式上线独立短剧APP“围观短剧”,以“无广告海量短剧免费看”为差异化卖点。在文娱价值官看来,这意味着小米向打造自己的内容生态又迈进了一步,通过自建内容平台,将用户留在“围墙花园”之内。

相比苹果耗费多年之功打造的AppleTV,短剧时代的到来,给了小米一个“轻量化”构建内容生态的机会。在小米自家的设备之上,拥有系统级能力加持的“围观短剧”或许将成为红果短剧有力的竞争对手。
提到AppleTV,我们注意到苹果近段时间以来接二连三的动作——Apple TV+更名为Apple TV,赋予其“充满活力的新形象”;以7.5亿美元获得美国F1赛事的独家转播权;评估收购华纳兄弟的可行性,通过纳入其影视版权库强化竞争力——无不说明它正加大力度进军流媒体领域。
相比索尼、苹果等公司大张旗鼓进入娱乐内容领域,此前国内的手机、硬件厂商一直未有涉足,小米入局短剧或许将会改变现状。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苹果、小米,刚刚发布的HarmonyOS6.0依然专注于做系统级应用入口的角色,而非自己下场做内容。毕竟,作为一个后起的操作系统,HarmonyOS6.0刚刚迈过从“可用”到“好用”的门槛,通过创新体验与AI赋能,吸引更多应用批量入驻,形成与其他系统的差异化体验才当务之急。
仅就文娱行业而言,近两年来,HarmonyOS在影音娱乐领域一直在悄然发力。通过系统级的深度整合,鸿蒙为影音娱乐应用创造了更加开放的内容分发环境。打破应用和设备之间的壁垒,让内容能够跨越应用的边界,在更广阔的场景中流动。当娱乐内容走出一座座“孤岛”,更加自然地融入用户的日常生活场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和场景变化进行智能推荐,无疑带来了更大的增长可能性。

通过此次HarmonyOS6.0的发布,我们能够感受到鸿蒙的这一“赋能应用”策略成效显著。以腾讯系为例,不仅已经有60多款应用上架HarmonyOS,QQ音乐、酷狗音乐等还借助鸿蒙的分布式能力实现了“隔空播放”等体验,帮助用户在手机、平板、车机等设备间无缝音乐流转。对于娱乐应用而言,鸿蒙或许正在成为未来智能、创新功能的“试验场”。

系统级AI激活沉淀内容
娱乐应用能打破“天花板”吗?
伴随移动互联网高速增长的“红利期”消退,“低垂的果实”被悉数摘完,在线视频、短视频、在线音乐等娱乐应用正纷纷撞上“隐形天花板”。QuestMobile发布《2025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显示,除优酷、哔哩哔哩之外,其他在线视频app的日活用户规模都出现了停滞。不仅如此,截至今年一季度,腾讯音乐在线音乐月活跃用户数已连续14个季度同比下降。

不少娱乐平台都在向外突围,尝试打破“增长困境”,比如借助AI平台之力。今年8月,腾讯元宝正式接入腾讯视频,在元宝回答里出现的影视作品,可以一键跳转腾讯视频观看。无论用户想知道“适合合家观看的电影”“类似《人生一串》的美食综艺”,元宝都会根据腾讯视频的影视资源进行精准推荐。
尽管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但是此次娱乐内容与AI工具的联动,依然局限在腾讯自家的生态之内,覆盖范围毕竟有限。对于影音娱乐应用而言,可能更需要从系统级层面引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在今年6月的HDC2025上,鸿蒙智能体框架正式亮相,让系统级AI“小艺”能更深度地理解用户意图,并与影音应用协同工作。用户不仅可以对“小艺”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例如直接说一句电影台词或模糊的情节(如“李白骑着白鹤飞上天”),还能借助“AI影视全能搜”,在海量片库中精准定位并直接跳转到相关片段,实现“所说即所得”。

不仅如此,视频、音乐等服务不再仅仅存在于独立APP内,而是可以通过元服务卡片等形式,出现在负一屏、小艺建议等系统级流量入口。当系统感知到你可能对某类内容感兴趣时,会主动推送轻量化的服务卡片,用户点一下就能直接观看,无需下载或打开APP。这种“服务找人”的模式,极大地缩短了用户触达内容的路径。

QuestMobile的半年报还观察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受热门剧集、综艺等多重因素影响,各大在线视频平台流量波动显著。正因如此,娱乐平台患上了越来越严重的“爆款依赖症”,虽然积累了大量非头部内容和经典片库,却是一笔很难被用户发现的“沉淀资产”。如今,通过某个精彩片段、一句经典台词,任何影视作品都可能通过用户的需求提问询被重新激活。鸿蒙系统或许可以成为新的内容分发方式的“实验田”,从传统的“流量运营”转向更精细的“意图运营”,基于对于用户意图的深入理解,进行跨场景的个性化内容分发,从而开辟新的增长路径。
今年2月,Netflix首次释放出与苹果和解的信号,开始允许部分用户将账户绑定到AppleTV应用,提供“一站式”观看体验。这意味着用户增长乏力的Netflix希望借助于苹果生态来“破局”,只不过苹果在流媒体领域持续进击,使得两家平台之间很难真正握手言和。相比之下,国内内容平台与系统厂商之间的深入合作,未来或将会成为大势所趋。

多端体验告别“碎片化”
才能开启全场景流量入口
2022年左右,爱优腾芒等长视频平台曾经掀起过一轮“上车潮”——争相与汽车厂商合作,让视频内容与车内娱乐系统相结合,通过扩展使用场景带来用户增长。然而,三年时间过去了,车内空间也并未成为新流量入口,为长视频平台带去第二条增长曲线。
究其原因,是因为不同终端、系统互为“孤岛”的割裂式体验,无法适应用户日益碎片化的消费场景。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早上出门上班时耳机里放着元气满满的音乐,坐进汽车里却需要关掉手机播放器,在汽车屏幕上重新找到这首歌。听着播客下班回家,到了家里却要重新连接智能音箱,不得不打断播放进度……如此“磕磕绊绊”的终端切换体验,无疑会一次次打扰用户。
相比之下,鸿蒙生态打破了设备间的壁垒,实现了从手机、平板到电视、车载等多端协同的智能互联。当你在通勤路上用手机观看华为视频的剧集,回到家靠近智慧屏时,系统会主动在屏幕上弹出续播提示,点击后即可从刚才的进度在大屏上继续观看,播放进度、音画设置甚至弹幕都完整同步。

此前这项能力仅仅体现在华为视频、华为音乐等系统应用身上,随着爱奇艺等平台加入鸿蒙智行生态,更多应用都可以通过“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的技术能力,轻松应对“系统碎片化”的开发挑战,为用户提供无缝切换、自由流转的体验,真正“解锁”全场景娱乐体验蕴藏的增长潜力。
不仅如此,鸿蒙生态的软硬深度协同,还将赋予影音娱乐娱乐应用在不同终端更加本地化、高品质的用户体验。以在HarmonyOS 6全新亮相的QQ音乐、酷我音乐、酷狗音乐为例。传统音乐应用的音质优化大多依赖云端服务器处理,再将处理后的音频文件传输到设备端。这种方式不仅消耗流量,还会因网络波动导致卡顿。鸿蒙的方案是将计算任务下沉到设备端的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避免了网络传输带来的延迟和音质损耗。
未来的文娱生态较量将不再是简单的流量或内容之争,而是升级为全场景智能协同能力的比拼。谁能为用户提供更无缝、更智能、更懂所需的内容消费体验,谁就能在下一阶段的竞争中占据主导。在这场新的战役中,娱乐应用与系统厂商也将结成更紧密的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