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碳纤维产业特色职称:技术工人也能评正高

凌晨三点的碳化车间,昏黄的灯光洒在地面,机器低鸣声中,老张紧盯着仪表盘上的温度曲线。PAN原丝在预氧化炉里缓慢移动,稍有

凌晨三点的碳化车间,昏黄的灯光洒在地面,机器低鸣声中,老张紧盯着仪表盘上的温度曲线。PAN原丝在预氧化炉里缓慢移动,稍有偏差,整批材料就可能报废。凭借十年的经验,他迅速调整参数,又一次挽救了生产。这不是电视剧里的情节,而是江苏某碳纤维生产企业车间里的日常。老张,一位没有高学历却精通原丝制备与碳化工艺的高级技工,最近通过新设的“产业特设职称”通道,获评正高级工程师。

老张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无数一线技术工人的缩影。过去,职称评审像一道高墙,挡住了许多像他这样的人。没有硕士文凭,凑不出SCI论文,想晋升高级职称几乎是天方夜谭。可如今,政策变了。2023年,人社部发布的《关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在碳纤维等新材料领域,要打破学历和论文的限制,把目光转向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贡献。江苏、山东等碳纤维产业集群率先行动,探索出一套“不唯论文、不唯学历、突出实操贡献”的新标准。

老张的申报材料里,没有一篇学术期刊文章,取而代之的是三份企业内部的技术革新报告和客户验收文件。比如,他曾优化预氧化炉的温控参数,让碳纤维的拉伸强度提升了8%,直接减少了20%的废料率。这些成果,实实在在写进了生产记录,也成了他晋升的敲门砖。评审专家看中的,不是他的学历,而是他在车间里解决的一个个卡脖子问题。

这样的变化,在行业里并非孤例。山东威海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特色职称评审委员会,是全省唯一针对碳纤维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职称评审的机构。自2021年起,全省已有148人通过评审,其中威海占了一半以上,12人拿到了正高级工程师的头衔。常州工学院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也在发力,和企业联手培养技术人才,让毕业生既有理论功底,又能上手实操。吉林省则推出了《吉林省碳纤维复合材料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实施办法(试行)》,鼓励更多技术工人站上职称评审的舞台。

对老张来说,评上正高不只是个人荣誉,更是对他十年坚守的肯定。他常说,碳纤维这行看着高大上,可真正干起来,就是无数个通宵盯着仪表盘、摸爬滚打找问题。他不懂复杂的数学模型,但知道哪段原丝容易断裂,哪个参数会影响成品质量。这样的经验,论文里写不出来,却实实在在推动了生产线往前走。

政策松绑后,像老张这样的技术工人迎来了春天。过去,评职称要拼论文、挤学历,车间里辛辛苦苦解决的技术难题却没人看。如今,新标准把这些贡献摆上了台面。一位山东的技术员告诉我,他申报高级职称时,提交了一份自己改良碳化设备尾气处理的方案,不仅拿到了职称,还被企业奖励了5万元。这说明,职称评审不再是“阳春白雪”的游戏,而是真正向一线倾斜。

碳纤维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材料,航空航天、汽车制造、风电叶片都离不开它。而这个产业的每一步突破,都离不开老张这样的技术工人。他们可能不会写论文,但他们知道怎么让PAN原丝更均匀,怎么让碳化炉少出故障。技术工人评上正高,不仅是对个人的认可,更是对整个产业创新链的激活。

夜深了,老张还在车间巡查,仪表盘上的数字跳动,像在诉说他的坚持。越来越多像他一样的产业工人,正在用双手证明一件事:原来,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本身就是一种高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