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教育部又出手了。
官网发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
这份文件一出,大家心里都五味杂陈。
因为每次看到减负两个字,老师们都懂:文件很好,现实很难。
不过,这次的力度看起来确实不小,
从八个方面画出了明确红线,不让老师再被各种杂事绑架。

一、这次到底减了什么?
简单说,这次减负主要是三个狠招:
第一,严控外部事务。
以后各种活动、检查、创城、巡河这些事,不能再随意让老师参加了。
每学期进校园的社会事务不超过6次,还要列入白名单。
换句话说,学校不是万能单位,老师也不是万金油。
第二,精简内部琐事。
少填表、少打卡、少报数据。
特别是那种花式打卡、积分排名、无效系统,教育部点名要砍。
说白了,就是不让老师当数据民工,天天被各种App追着跑。
第三,保障主业时间。
通知还提到要健全课后服务保障,可以实行弹性上下班,
并且课后服务不得跟职称硬性挂钩。
这句话,让很多老师都松了口气。
有网友在评论区说得特别实在:
每天12点到2点公务员都可以午休,为什么老师不可以???本来应该是餐饮公司提供服务人员打饭,为什么这项工作成为了班主任和副班主任的义务劳动???
很多老师其实不怕忙,怕的是被无谓的事情耗光。
上午刚下课,午饭还没吃完,又得去盯着学生打饭、维持秩序、收餐盘。
别人是午休,老师是午忙。
所以说,减负要减到点子上,别只减会议、减文件,
还要减那些理所当然的隐性劳动。

二、为什么总要再减?
很多人可能会问:不是早就减过了吗?怎么还在减?
确实,这几年国家三令五申:
从中办、国办到教育部,发了不少文件要求为教师减负。
但问题是:每减一次,好像又长回来了。
各种督查、评比、填报、创建活动换个名义又来了。
于是老师们调侃:文件减了,工作加了。
这次教育部的态度明显更强硬了。
不仅仅是提倡,而是要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地管。
比如,建立发文审核和总量控制机制;
比如,借调时间不超6个月;
比如,建立多部门协同治理机制。
这次看起来不像是喊口号,而是要真治根。
三、减负,到底是为了谁?
其实,教师轻一点,学生才会松一点。
双减政策推行这么久,学生的校外负担确实少了,但校内压力却没减下来。
如果老师依旧被各种杂务压得喘不过气,
又哪有精力去研究教学、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
教师的负,其实和学生的负是一根绳上的两个结。
一个松不开,另一个也不会真正轻。
想想看,一个被打饭、巡查、数据报表缠身的老师,晚上哪还有心思备课?
如果能让老师真正静下心来教书育人,
课堂质量才能有所提升,学生的成长才有保障。
教育部这次的减负组合拳,看起来更细、更硬、更现实。
但老师们更关心的是:落实。
文件再好,也得有人去执行;
制度再严,也得有人去监督。
你怎么看?欢迎在留言区聊聊:
我们一起看看,这次的减负,能走多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