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9日少林寺管理处通报,依据《汉传佛教寺院住持任职办法》,经少林寺两序大众民主评议赞成,并履行有关程序,礼请印乐法师任少林寺住持。相信,在印乐法师的引领下,少林寺即将翻开崭新的篇章,续写千年古刹的传奇。
那么,为何是印乐法师挑起这副重担?想要探寻其中缘由,我们需深入了解印乐法师此前的履历与修行。印乐法师1966年生于河南桐柏,在那个充满变革与希望的时代,16岁的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修行之路,剃度出家,从此与青灯古佛相伴,开启了对佛法真谛的不懈追寻。1983年,年仅17岁的印乐法师前往南京栖霞寺受具足戒,正式成为一名比丘,迈出了修行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此后,他潜心钻研佛法,不断提升自我,1990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中国佛学院,为日后弘法利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05年,时年39岁的印乐法师迎来了人生中的又一重要使命——荣膺白马寺方丈。白马寺,这座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寺院,是中国最早的佛经翻译中心,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便在此译出,其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不言而喻。印乐法师接过这一重任后,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担当,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相继推出。
他建立“农禅并重”制度,让人不禁想起百丈禅师那句掷地有声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在印乐法师的倡导下,僧人们不仅在殿堂内诵经礼佛,更走进田间地头,亲身参与劳作。这种将修行与劳动相结合的方式,既锻炼了僧人的体魄,又磨砺了他们的心性,让佛法不再仅仅停留在书本和口头上,而是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践行了佛教“知行合一”的精神。
在抵制商业化侵蚀方面,印乐法师更是态度坚决,行动果敢。他禁用电子功德箱,仅接受随缘布施(随喜),让布施回归纯粹,避免了功利性的干扰。寺内茶水免费供应,为前来礼佛、参观的人们提供了一片清凉与宁静。针对周边商铺乱象,他采取统一管理措施,将商铺收归寺院自营,所得收入全额投入僧团教育、公益医疗及古迹修复等事业。这一举措不仅有效整治了周边环境,更让寺院的收入得到了合理利用,发挥出最大的社会价值。2014年,当“白马寺”商标面临被滥用的危机时,印乐法师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商标注册,强调“名寺形象不可亵渎”。他以实际行动捍卫了寺院的尊严与神圣,守护了佛教文化的纯净与庄严。
二十载光阴,如白驹过隙,印乐法师在白马寺的坚守与付出,结出了累累硕果。如今的白马寺,依旧保持着那份我佛慈悲的浓厚氛围。寺内没有商业经营的喧嚣与纷扰,只有宁静祥和的修行气息。免费又清幽的茶室,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品茶论道、静思冥想的好去处;免费的图书馆,藏书丰富,吸引着众多佛教学者和信徒前来研读经典;而周末免费的师父讲经活动,更是白马寺的一大特色亮点。
讲经,在佛教修行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并非所有的僧人都有能力和资格讲经,能够讲经的师父,必定是在闻思修上下了无数苦功的人。他们深入研读经典,不断领悟佛法的精髓,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体验之中。同时,讲经的师父还需具备法布施的愿力,愿意将自己所悟的佛法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他人,帮助众生开启智慧之门,解脱烦恼痛苦。敢于讲经的师父,更是拥有非凡的勇气与担当。他们愿意承担如来家业,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佛法的重任。面对世间的毁誉称讥,他们心无挂碍,保持着无所畏惧的心态,坚定地传播着佛法的真理。因此,虽然不能说会讲经的师父都是具格师父,但可以肯定的是,会讲经的师父往往具备成为具格师父的潜质。
讲经与讲课,看似相似,实则有着本质的区别。讲课,更多地依赖于头脑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外在的传授;而讲经,则是源自内心深处的自性(佛性)流露,是一种内在的感悟与传递。讲课有相,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呈现;讲经无相,更强调心灵的触动与共鸣。讲课是有量的,受限于知识的范畴和传授的时间;讲经是无量的,能够超越时空的界限,启迪众生的智慧。讲课是用力的,需要讲师精心准备和刻意表达;讲经是自在的,是师父在与佛法的深度契合中自然流淌出的智慧之语。

对于众生而言,得遇佛法已是莫大的福德,若能有幸得遇一位会讲经的具格师父,那更是前世修来的福报。这样的机缘,往往意味着修行者已经在修行的道路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佛陀曾说:“你是你自己的老师。”然而,这句话并非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外在的老师。仔细检视那些伟大的成就者,他们无一例外都有自己的老师。释迦牟尼佛有燃灯佛作为老师,在燃灯佛的指引下,释迦牟尼佛最终悟道成佛;莲师有八位持明上师,在众多上师的教导下,莲师获得了殊胜的成就;慧可有达摩作为师父,在达摩祖师的悉心传授下,慧可继承了禅宗衣钵,成为一代宗师。这些例子无不表明,师父在修行者的成长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师父,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个连结,是修行者与佛法之间的桥梁,也是与本俱觉性的纽带。当我们与一位纯正的师父在一起时,能够感受到一种广大、无我的特质。他们不是那些只喜欢推销自我的人,他们的内心完全单纯,没有丝毫的杂念与功利。与他们相处,我们能够体验到一种特别的东西,那是一种来自佛法的加持与滋养,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当我们遇见这样的师父时,应该珍惜难得的机缘,从他们那里获得法教,然后带着所学所悟,离开师父,在生活中好好下番功夫,将佛法运用到实际修行之中。倘若暂时没有遇见这样的具格师父,那么祈请便显得尤为重要。
祈请,是一种虔诚的心愿表达,当我们真诚地祈愿:我希望有悲心,我希望大家都有欢喜心,我希望得遇一位具格的师父,这种祈愿的力量将如同种子一般,在我们的生命中生根发芽,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永远不要低估祈请的力量,它往往能够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引领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每一位具格的师父,都是一个传奇。他们如同明灯,照亮修行者前行的道路;他们又如同一面明镜,让我们清晰地照见自己内心的贪嗔痴慢疑,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他们更是无畏的杀手,能够彻底拆解我们坚固的“我执”,让我们从自我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自由。蒋贡·工珠仁波切曾有过这样一段经历,某日清晨,他无论往哪看去,见到的都是一面画着诸佛的大壁画,他对此兴奋不已,以为自己得到了某种清净见,可以将其世界观为净土。然而,当他向上师请示时,上师却平静地说:“我已经很久没有这么深重的妄念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具格的师父能够以其深邃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帮助我们辨别修行过程中的种种境界,避免陷入错误的认知和执着之中。如果有一位具格的师父愿意花费心血把正见教导给我们,那我们无疑是世间最幸运的人。在某些情况下,这样的师父甚至比佛陀更值得我们尊重,因为千佛虽曾出现,但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这位师父将正见实实在在地带到了我们的身边,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和领悟佛法的真谛。

真正的师父,是关心我们、在乎我们的人。他们与我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能够感受到我们内心的痛苦与困惑,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引。最重要的是,他们希望我们能够证悟,能够摆脱轮回的痛苦,获得究竟的解脱。他们的慈悲与智慧,如同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如今,印乐法师接过少林寺住持的重任,肩负着重振少林的使命。少林寺,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禅宗祖庭,在过去的岁月里,曾因种种原因陷入舆论的漩涡,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而印乐法师的到来,无疑为少林寺注入了一股清新的力量。他在白马寺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对佛法的深刻领悟和坚定践行,让人们对他充满了信心与期待。相信在他的带领下,少林寺能够重新找回那份失落已久的宁静与庄严,重振正见,让佛法的智慧之光再次闪耀。能够回归到“禅武合一”的本源,传承和弘扬少林文化的精髓,为社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让这座千年古刹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愿印乐法师在重振少林的道路上一帆风顺,愿少林寺在他的引领下,早日实现复兴,成为世人心中的净土与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