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困扶危”这四个字,现在常出现在新闻标题里,形容那些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但回溯这个词的源头,会发现它最初不是写给路人的赞歌,而是刻画一位东汉官员的“职场笔记”。这个人叫第五伦,一个从底层小吏做到司空的狠角色,他的经历证明:真正的救困扶危,从来不是盲目心软,而是带着脑子的担当。
第五伦是京兆长陵人,出身贫寒,年轻时靠在集市上卖盐谋生。那时候的集市混乱不堪,豪强劣绅经常欺压小商贩,收保护费不说,还抢货物打人。第五伦看不惯,联合十几个商贩凑钱买了兵器,谁敢来闹事就跟谁硬刚。久而久之,他成了集市里的“保护神”,这是他第一次践行“救困扶危”。
后来王莽末年天下大乱,饥荒蔓延,第五伦被推举为乡官。他带着乡亲们挖野菜、存粮食,还把自家仅有的两亩地收成全部分给孤儿寡母。有流民来投奔,他宁可自己家人饿肚子,也不让外人饿死。这种做法在当时很“反常”——多数乡官都在趁机囤粮牟利,他却在“散财”。
但你有没有想过,“救困扶危”四个字说起来容易,真要做的时候要面对多少现实难题?是优先救熟悉的邻居,还是素不相识的流民?是保住自己的小家,还是顾全整个乡的人?第五伦的选择,是用制度解决问题,他给流民登记造册,按体力分配劳动,让有能力的人开荒,老弱病残统一安置,把“救急”变成了“可持续”。
他的名声传到了光武帝刘秀耳中,被征召入朝。刚当官就遇到棘手事:长安周边的羌族部落因旱灾叛乱,官府派兵镇压却屡战屡败。第五伦主动请缨,不带一兵一卒,只带几个随从去羌人部落。他看到羌人也是因饥荒才闹事,就向朝廷申请开仓放粮,还帮羌人制定农耕计划。最终羌人归降,边境平定,这一次他救的是两国百姓。
《后汉书·第五伦传》详细记载了这些事迹,其中提到他“躬自斩刍养马,妻执炊爨,受俸裁留一月粮,余皆贱贸与民之贫羸者”,连自己的俸禄都用来接济穷人。而“救困扶危”这个词,最早明确出现在元代《赵氏孤儿》中,用来评价程婴等人的行为,但第五伦的故事,早已践行了其内核。
这种“傻气”,是不是比单纯的口号更接近“救困扶危”的本质?第五伦的经历告诉我们,救困不是施舍,扶危不是蛮干,而是用智慧和担当,帮困境中的人重新站起来。现在我们说这个词时,记着它背后不是空洞的道德,而是一个普通人,在乱世中守住的良心和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