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2月26日深夜,一列地铁驶入莫斯科地铁的日丹诺夫站。此站是终点站,女乘务员照例开始打扫车厢,过程中发现一名喝了个烂醉的男乘客,正准备把他叫醒时,整个人愣住了。
女乘务员发现男乘客身边的座位上放着一个鼓囊囊的纸袋子,打眼一看可不得了:里面尽是香肠、熏肉等美食,甚至有两瓶看上去颇有档次的酒。
乘务员迟疑片刻,眼看乘客不省人事便伸手去拿,想把这些食物占为己有。哪知乘客突然睁开眼,一把就抓住了对方的手,怒斥她是“小偷”。
这可把女乘务员给气坏了。按说做坏事被抓现行本该理亏才对吧?岂料场面却是反过来的:女乘务员竟当场指着男乘客大骂,还扬言要把他扭送至乘务室!

她之所以如此“理直气壮”,原因是当时的苏联经济发展出现了问题,百姓实在是太穷了,高高在上的“特权阶层”还毫无节制地挥霍国家财富,这些基层工作者借职权之便搞些小偷小摸的勾当,在他们看来压根不算什么。
来到日丹诺夫站的警务室,乘客将事情全盘托出,怎料结果却更令人瞠目结舌。
警务室里有3名警察,听完讲述后只是淡淡地说了句:你先走吧,但是要把东西留下,我们得先确定这些东西究竟归属于谁。
乘客这下彻底被激怒了: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的企图,就是想把我支走,然后私吞掉我的东西是吧?是谁给你们胆子,光天化日之下做这种恶心事的?
三名值班警察也是狠人,面对斥责二话不说,当即撸起袖子与乘客打了起来。乘客虽英勇对抗,但毕竟双拳难敌六手,迅速败下阵来。他赶紧从兜里掏出一样东西,似乎想要展示给对方看,哪知对方已经打上了头,根本无暇顾及。等到他们停手时,男乘客已被打得气息奄奄。
就在他们喘着粗气,为刚刚自己的勇猛表现而得意时,其中一人突然惊呼道:糟糕,我们完蛋了!
只见那人手里拿着一样东西,正是乘客刚刚试图向他们展示的——那是一本证件,表明了乘客的身份,竟是名叫维亚切斯拉夫·阿法纳西耶夫的克格勃官员,级别还不低,是一名少校!
原来,当天正是阿法纳西耶夫40岁生日,亲朋好友为他举办了一场隆重的生日宴会,并为他准备了大量礼物。
酒席结束后,阿法纳西耶夫谢绝了同事的陪同,抱着装满生日礼物的纸袋独自搭乘莫斯科地铁回家,不料遭到了贪赃枉法的坏人。

事实上,斗殴结束后,阿法纳西耶夫虽然伤得很重,但或许并不致命,倘若立马送医还有的救。可得知下属捅了天大的篓子,莫斯科警察局地铁分局长鲍里斯·巴里舍夫做了个错误的决定,试图将阿法纳西耶夫的遭遇伪造成一起抢劫案。
他让下属对阿法纳西耶夫进行搜身,拿走一切值钱的或是能证明其身份的东西,将其“弃尸”郊外。在冷冰冰的马路上硬挨了一整晚,直到天快亮时才被路过的人发现,阿法纳西耶夫就这样错过了抢救时间,于5天后死在了病床上。
这位克格勃少校年轻有为,能力出色,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在同事中的评价颇高。他本该有着光明的前程,却不明不白地丢了性命。
得知状况后,时任苏联内务部长的尼古拉·晓洛科夫大将气得直拍桌子。
自当局于1968年恢复内务部、任命晓洛科夫为该部门的领导人以来,后者大力整肃苏联警察队伍,更换警察装备,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待遇,令部门上下对其感恩戴德的同时,也重塑了内务部在苏联民众心目中光辉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工资待遇一直是苏联当局的“老大难”问题,晓洛科夫解决这些问题时没少动用自己的人脉,因此获得了下属们的绝对的忠诚。但晓洛科夫一直强调:真正拍板的是勃总,应该感谢的是他老人家。
在精妙手段之下,晓洛科夫为自己构建了一个自上而下的权力帝国,稳如泰山。眼下阿法纳西耶夫惨案发生,直接将肇事者的丑恶嘴脸暴露在公众面前。晓洛科夫自然明白,这种事并非个例,而是当时背景下国内的普遍现象。
随着后续调查的展开,该事实终将被民众知晓,意味着内务部门“高尚正义”的外皮将被扒下,自己多年来的苦心经营全部泡汤。
一切都因为4名贪心的小喽啰!

真正让晓洛科夫感到恐惧的另有其事。
在他当上内务部长前一年,有个老熟人刚被任命为克格勃主席——没错,正是尤里·安德罗波夫。
身为勃总的嫡系,晓洛科夫自然知道领导的心思,欣然接过任命书的那一瞬间就意味着他与安德罗波夫的斗争只有一个结果:不是他死就是我亡!
果不其然,阿法纳西耶夫一事刚发生,两大阵营都悄悄展开了行动。
克格勃宣称要将坏人绳之以法,大张旗鼓地成立专案组,还与苏联总检察长的势力暂时结盟,以调查案件本身为由,实则趁机搜寻不利于内务部和晓洛科夫的证据。
内务部这边则主张“降低此案的负面影响”,以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的名义派出大量人员,四处阻拦克格勃的调查,同时隐藏或销毁证据。
在此期间,双方人马经常发生对峙甚至爆发冲突,大打出手。显然,克格勃特工还是技高一筹,在日丹诺夫站警务室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现了没处理干净的受害者血迹,靠着这一铁证,被告一方再无法抵赖。在克格勃的审问下,4名凶手对罪行供认不讳。

光天化日之下,国家公职人员竟活活打死本国公民,原因还只是为了抢劫三瓜俩枣,这也太骇人听闻了。内务部一时间想不出公关方案,克格勃则乘胜追击,提出眼下内部的问题很大,治病得治本,得扩大调查,找出症结所在。
结果,分局长巴里舍夫和3名动手打人的值班警察被处以枪决,另有数百名莫斯科地铁各级警务人员遭到停职、开除和判刑。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后来公开的一些克格勃档案:正是在此次行动中,他们掌握了内务部长晓洛科夫的贪污证据,其中包括一笔50万卢布的来路不明的现金、3辆奔驰车——显然,这才是安德罗波夫想要看到的,其余的充其量只是“添头”。
在此之前,在各自背后势力撑腰下,安德罗波夫和晓洛科夫斗得天昏地暗却难分胜负,眼下胜利的天平被彻底打破。
晓洛科夫自知身陷囹圄,于1982年策划了一场“先斩后奏”式的绝地反击:当年9月,他将一份捏造出来的报告递交给勃列日涅夫,声称安德罗波夫“阴谋夺取最高权力”。老迈的勃总有心无力,便将此事全权托付给晓洛科夫处理。
勃列日涅夫担心夜长梦多,要求晓洛科夫务必在3天之内结案,在后者看来,这几乎等同于“格杀令”,当即从内务部中挑选出3队精英,分别杀向克格勃总部、安德罗波夫宅邸和他的必经之路上。
怎料老谋深算的安德罗波夫居然早就料到了这一天,一早就在晓洛科夫身边安插了卧底,提前泄露了计划。在激烈的交火后,内务部行动组全军覆没。
此后,克格勃以“保障安全”为由将勃总团团包围,这地断绝了晓洛科夫同自己背后靠山的联系。后者在苏联高层中的影响力被迅速清除,显然也为安德罗波夫日后的斩草除根铺平了道路。

勃列日涅夫逝世仅半年后,克格勃便向苏联高层提交了一份报告,指控内务部长晓洛科夫大将贪腐严重。其中证据确凿,没有半点可操作空间。
1984年初,心灰意冷的晓洛科夫仔细穿戴好挂满勋章的苏联大将礼服,直挺挺地站好,最后看了一眼镜子中的自己,随后举枪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