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那日,母亲照例端上一盘春饼。薄如蝉翼的饼皮卷着青韭、豆芽和嫩蛋丝,咬下去满是春天的气息。"春打六九头,要吃鲜芽头。"她说着老一辈传下的谚语,又往我碗里夹了块萝卜。这"咬春"的习俗,在我家已延续了三代。

小满时节,菜场的蚕豆格外饱满。父亲坐在阳台慢慢剥豆,说这是"小满见三鲜"中的头鲜。嫩绿的豆仁用葱油一炒,便是最时令的美味。母亲又用新蒜腌了糖蒜,说等到夏天吃凉面时正好入味。

立秋清晨,母亲在灶上熬着绿豆粥。她说秋后还有一伏,要吃些清凉的。"贴秋膘"的红烧肉要等到处暑才做,那时天气转凉,胃口正好。窗台上的茄子晒成了干,等到冬天炖肉吃,别有一番风味。
霜降过后,父亲开始腌制雪里蕻。他说要赶在立冬前腌好,这样经过霜打的菜才够脆嫩。厨房里摆满了准备过冬的食材:晾着的萝卜干、泡着的酸菜、还有新做的辣酱。这些看似普通的食材,都遵循着时令的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