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方搞了多年“去中国化”,计划是画得漂亮,可一拍脑门想换产地,才发现换不来效率,接不住订单。
这不,眼看中国这边产业链越转越稳,那边又开始嫌印度“不争气”。一边拉着印度当“接盘侠”,一边又嫌人家不听话,干脆连印度也准备“去一去”了。
这操作,怎么看都不像搞产业,倒像搞情绪。问题来了——他们到底是为了脱钩,还是为了遏制?背后的算盘,真就那么好打吗?供应链这事,真能说换就换、说拆就拆?
别把产业链当积木堆——拆一个中国,能搭个印度?全球供应链这摊事儿,可不是谁喊两嗓子就能搭起来的。尤其像中国这套体系,哪是一朝一夕拼起来的?

2020年9月17日,对外经贸大学发布报告指出,全球供应链正迈向“智能、韧性”转型。
以联想集团为例,全球供应系统覆盖126个国家、270多个城市,日均出货超10万台手机,九成产品出口。靠的是啥?不是人多,而是武汉产业基地的5GIoT量子自动化产线。
再看看美国那边的算盘。说是要去中国化,结果呢?搞出来个“印太经济框架”,转头就把印度捧成“新中心”。

可咱翻翻账本:2023年中国对美国投资仅69.1亿美元,只占总投资的3.9%,而对东盟直接投资增长34.7%。这说明啥?咱们压根没靠美国养,而是自己调结构、调节奏,早就“自己搬自己”了。
再看美西方捧的“接班人”——印度。这边刚起头,那边咱企业已经撤资了。2023年,中企对印度投资不涨反降,连外媒都看不过去。为啥?因为印度审批复杂、反复横跳、政策变脸快,不是做生意的地儿,是比耐心的战场。

更搞笑的是,美国明知印度靠不住,还要强撑个“希望”的样子。把全球产业链当拼图玩,结果拼半天发现,中国这块根本拿不下来,动了它,全局就得垮。
印度接棒不成反“绊脚”?“链主”谁说了算?说到底,搞产业链不是接力跑,得拼的是系统配合。美方原本指望印度接棒,结果倒像是被自家人绊了一跤。
按理说,2023年印度人口已达13.9亿,按劳动力规模算确实亮眼。但问题是,中美摩擦升级后,印度对中国中间品进口几乎没啥增长,反倒是越南、泰国表现更稳定。这说明什么?替代不是看嘴上说,而是看底子够不够硬。

印度的问题在哪儿?一个字:乱。
劳工政策朝令夕改,企业投资三思而后行;审批流程九转十八弯,干个活得批三层文件。就这环境,资本还敢下沉?谁都不是冤大头。
更要命的是税负问题。印度虽然人力便宜,但物流、通信、电力这些基本成本加起来,比中国还高。想在印度搞个标准化产线,结果不是人等设备,而是设备等批文。整条线都卡住。
于是我们看到,美西方投的这个“替代方案”,最终变成“障碍方案”。不是给中国制造业添敌手,反而成了中国产业链升级的“反面教材”。

这时候的中国,咋样?中间品向外输出、终端制造回国内,建起了更灵活、更分散的新模式。越南做组装,东盟做出口,中国做调度——“东数西算”,全球铺线。谁还非得盯着美国市场?谁还怕脱钩断链?
打压中国没成,干脆“拉偏架”搞“去印度化”?最有趣的事发生在这——美国折腾半天搞“去中国化”,结果印度不给力,反倒成了下一轮“去”的对象。2025年初,在印度运营的多家中资企业被突击检查、政策掣肘,一批企业决定主动撤资。美方这边也没闲着,开始质疑“印度市场稳定性”,悄悄把新项目移出。

这下连印度自己也有点懵。刚被拉去替中国站台,转眼又被踢出合唱团,唱两句就下岗。西方资本发现,这边不是“新中国”,是“新麻烦”。
对比之下,中国操作就不带情绪。2023年对越南、印尼、泰国的制造业投资快速上升,结构分散、通路灵活,是真正的“去中心化”。人家脱钩是为了政治,中国外迁是为了升级。咱不是丢工厂,是搞分工。
再说回美国。一边口头强调“全球化合作”,一边拉偏架,搞“小圈子经济”。结果是:本来想脱离中国,最后连印度都甩不住。

话说回来,全球产业链不靠谁说了算,靠的是供得上、接得住、运得出。中国有世界最完备的工业体系,有从芯片到终端、从仓储到港口全链条能力。不是谁想替就能替的。
所以,美西方折腾了半天,“去中国化”没搞成,反手又“去印度化”。你说这戏是不是太热闹?但结局很简单:中国没掉队,反而站得更稳。
2025年中国对东盟供应链深度绑定完成,印度“接盘”计划失效后被美西方资本逐步抽身,全球产业链的主导权争夺在现实中画上句号。
参考资料:
中美供应链竞争背景下我国产业外迁趋势研判2025.6.9
《后疫情时代的全球供应链革命——迈向智能、韧性的转型之路》报告发布2020.9.19
印度产业链替代中国战略评估2025.2
供应链通道国对中美供应链的影响及政策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25.3.6
中国企业“出海”锚定新航向2025.10.16
评论列表